標題: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能利益大乘』

    眾所周知:『菩薩摩訶薩』者,具名菩提薩埵摩訶薩埵。菩提薩埵作道眾生,新譯曰覺有情。摩訶薩埵作大眾生,新譯曰大有情。求道果之眾生,故云道眾生,求道果者通於聲聞緣覺,故為簡別於彼,更曰大眾生也。又菩薩有中高下之諸位,但為示地上之菩薩,更曰摩訶薩。如同《佛地論》曰:「菩薩摩訶薩者,謂諸薩埵求菩提故。此通三乘,為簡取大故,須復說摩訶薩言。(中略)此通諸位,今取地上諸大菩薩,是故復說摩訶薩言。」《法華嘉祥疏》曰:「摩訶薩埵者,摩訶云大。十地論云:大有三種。願大行大度眾生大。薩埵云眾生,即大眾生也。(中略)摩訶薩者簡異二乘,亦求小道,今明求於大道,故名大眾生。」至於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能利益大乘』?依《大方等大集經》開示:菩薩摩訶薩能利益大乘

(一)有二法。所謂(1)樂念佛法;(2)樂離聲聞。

(二)復有二法。所謂(1)擁護解;(2)能演說法。

(三)復有二法。所謂(1)求菩提心(2)調伏眾生。

(四)復有二法。所謂(1)觀菩提心猶如幻相;(2)觀諸眾生悉無有我。

(五)復有二法。所謂(1)不捨菩提之心;(2)觀法平等。

(六)復有二法。所謂(1)淨於善根;(2)無作無淨。

(七)復有二法。所謂(1)為善法故而修莊嚴;(2)畢竟。

(八)復有二法。所謂(1)自身畢竟;(2)眾生畢竟。

(九)復有二法。所謂(1)內淨;(2)外淨。

(十)復有二法。所謂(1)不作罪(2)作已悔。

(十一)          復有二法。所謂(1)能布施;(2)不求報。

(十二)          復有二法。所謂(1)平等施;(2)能迴向。

(十三)          復有二法。所謂(1);(2)不求善果。

(十四)          復有二法。所謂(1)不自譽;(2)毀他。

(十五)          復有二法。所謂(1)忍辱;(2)軟語。

(十六)          復有二法。所謂(1)於貪不貪;(2)於瞋不瞋。

(十七)          復有二法。所謂(1)為於善法勤修精進;(2)不輕懈怠。

(十八)          有二法。所謂(1)身寂靜;(2)心寂靜。

(十九)          復有二法。所謂(1)禪支;(2)調伏心。

(二十)          復有二法。所謂(1)樂在禪定(2)不厭欲界。

(二十一) 復有二法。所謂(1)求法;(2)法。

(二十二) 復有二法。所謂(1)樂觀法;(2)欲法。

(二十三) 有二法。所謂(1)樂求善友;(2)恭敬供養。

(二十四) 復有二法。所謂(1)至心聽;(2)至心受。

(二十五) 復有二法。所謂(1)諮問;(2)如法住。

(二十六) 復有二法。所謂(1)知法(2)知義。

(二十七) 復有二法。所謂(1)聞已無厭;(2)知已無厭。

(二十八) 復有二法。所謂(1)修善;(2)離惡。

(二十九) 復有二法。所謂(1)樂說正法;(2)於受法者生憐愍心。

(三十)          復有二法。所謂(1)於法無慳吝心;(2)說時無有食想。

(三十一) 復有二法所謂(1)至心聽;(2)至心受。

(三十二) 復有二法。所謂(1)離五蓋;(2)修七覺。

(三十三) 復有二法。所謂(1);(2)樂。

(三十四) 復有二法。所謂(1)知已;(2)時。

(三十五) 復有二法。所謂(1)信果報;(2)作善業。

(三十六) 復有二法。所謂(1)不斷聖性;(2)實語。

(三十七) 復有二法。所謂(1)如說而住;(2)不藏如來功德。

(三十八) 復有二法。所謂(1)淨身;(2)遠離三不善根。

(三十九) 復有二法。所謂(1)觀身猶如草木;(2)為淨心故修行善法。

(四十)          復有二法。所謂(1)淨口;(2)遠離四過。

(四十一) 復有二法。所謂(1)觀一切法悉不可說;(2)觀聲如響。

(四十二) 復有二法。所謂(1)淨心;(2)遠離無明嫉妒邪見。

(四十三) 復有二法。所謂(1)內淨;(2)外無行處。

(四十四) 復有二法。所謂(1)修慈;(2)遠離親怨之想。

(四十五) 復有二法。所謂(1)觀眾生猶如虛空;(2)修慈。

(四十六) 有二法。所謂(1)不捨悲心;(2)求善不悔。

(四十七) 復有二法。所謂(1)能調不調;(2)調時不悔。

(四十八) 復有二法。所謂(1)持法;(2)護持法者。

(四十九) 復有二法。所謂(1)樂法;(2)護法。

(五十)          復有二法。所謂(1)稱揚人善(2)樂藏他過。

(五十一) 復有二法。所謂(1)離貪;(2)離瞋。

(五十二) 復有二法。所謂(1)不捨眾生;(2)修捨。

(五十三) 復有二法。所謂(1)念佛;(2)知無念處。

(五十四) 復有二法。所謂(1)觀身;(2)求三十二相。

(五十五) 復有二法。所謂(1)念法;(2)化諸眾生令住法中。

(五十六) 復有二法。所謂(1)觀無貪處;(2)於貪者所生於悲心。

(五十七) 復有二法。所謂(1)念菩薩僧;(2)依無退僧。

(五十八) 復有二法。所謂(1)觀於無僧;(2)擁護四沙門果。

(五十九) 復有二法。所謂(1)念戒;(2)知菩提心不可宣說。

(六十)          有二法。所謂(1)觀戒無住;(2)護毀禁者。

(六十一) 有二法。所謂(1)念施;(2)施已無悔。

(六十二) 復有二法。所謂(1)遠離煩惱;(2)離煩惱故演說正法。

(六十三) 有二法。所謂(1)念天;(2)樂寂靜。

(六十四) 復有二法。所謂(1)具足念心;(2)擁護亂心。

(六十五) 復有二法。所謂(1)功德莊嚴;(2)智慧莊嚴。

(六十六) 復有二法。所謂(1)觀無造作;(2)樂修善法。

(六十七) 復有二法。所謂(1);(2)縛者解脫。

(六十八) 復有二法。所謂(1)遠離誑;(2)至心清淨。

(六十九) 復有二法。所謂(1)知恩(2)念恩。

(七十)          復有二法。所謂(1)說一切過;(2)遠離之。

(七十一) 復有二法。所謂(1)自修聖行;(2)他令行。

(七十二) 復有二法。所謂(1)願求善法;(2)心無厭足。

(七十三) 復有二法。所謂(1)遠離惡法;(2)親近善法。

(七十四) 復有二法。所謂(1)請佛說法;(2)至心聽受。

(七十五) 復有二法。所謂(1)知一切法不生不滅;(2)字句義。

(七十六) 復有二法。所謂(1)知無眾生;(2)己善根與眾生共。

(七十七) 復有二法。所謂(1)遠離諸相(2)深求三十二相。

(七十八) 復有二法。所謂(1)觀空(2)將護眾生。

(七十九) 復有二法。所謂(1)修集無願(2)及願眾生。

(八十)          復有二法。所謂(1)修一切善(2)願諸眾生同修善根。

(八十一) 復有二法。所謂(1)智慧無;(2)受諸有身。

(八十二) 復有二法。所謂(1)不動(2)不悔。

(八十三) 復有二法。所謂(1);(2)愧。

(八十四) 復有二法。所謂(1)樂寂靜;(2)求靜法。

(八十五) 復有二法。所謂(1)修集無諍三昧;(2)觀無眾生。

(八十六) 復有二法。所謂(1)少欲(2)知足。

(八十七) 復有二法。所謂(1)覆藏他罪;(2)露己過。

(八十八) 復有二法。所謂(1)觀十二因緣(2)深信。

(八十九) 復有二法。所謂(1)無我;(2)無眾生。

(九十)          有二法。所謂(1)防自煩惱;(2)壞他煩惱。

(九十一) 有二法。所謂(1)觀無作無受;(2)樂修善法。

(九十二) 有二法。所謂(1)觀生死過;(2)不斷生死。

(九十三) 復有二法。所謂(1)自樂生死;(2)化諸眾生令度生死。

(九十四) 復有二法。所謂(1)求波羅蜜;(2)求已無處。

(九十五) 復有二法。所謂(1)求智;(2)化他令同己智。

(九十六) 復有二法。所謂(1)不求供養;(2)為供養故造作諸業。

(九十七) 復有二法。所謂(1)於有恩處常欲報之;(2)於恩無恩等而報之。

(九十八) 復有二法。所謂(1)修不放逸;(2)修無緣慈。

(九十九) 復有二法。所謂(1)入於出家;(2)既出家已心生愛樂。

(一百)          復有二法。所謂(1)自成功德;(2)於無德者生憐愍心。

(一百零一)       復有二法。所謂(1)修於身念;(2)無有念處。

(一百零二)       復有二法。所謂(1)念於受處;(2)無有念處。

(一百零三)       復有二法。所謂(1)念於心處;(2)無有念處。

(一百零四)       有二法。所謂(1)念於法處;(2)無有念處。

(一百零五)       復有二法。所謂(1)遠離不善之法;(2)親近能生善法。

(一百零六)       復有二法。所謂(1)遠離已生惡法;(2)護持已生善法。

(一百零七)       復有二法。所謂(1)為令未生善法得;(2)為令增廣而擁護之。

(一百零八)       復有二法。所謂(1)獲大神通;(2)得已教化眾生。

(一百零九)       復有二法。所謂(1)安住法界;(2)遍見諸佛世界。

(一百一十)       復有二法。所謂(1)信心不動;(2)化不信者令同己信。

(一百一十一)              有二法。所謂(1)淨心;(2)教化狂亂之人。

(一百一十二)              有二法。所謂(1)勤精進;(2)化懈怠。

(一百一十三)              復有二法。所謂(1)具足無礙智慧;(2)化彼無明眾生。

(一百一十四)              復有二法。所謂(1)觀界;(2)觀緣。

(一百一十五)              復有二法。所謂(1)求智莊嚴;(2)其心不悔。

(一百一十六)              復有二法。所謂(1)諸煩惱;(2)出煩惱已了知解脫。

(一百一十七)              復有二法。所謂(1)一切法解脫;(2)煩惱不合三界。

(一百一十八)              復有二法。所謂(1)莊嚴菩提;(2)修學菩提。

(一百一十九)              復有二法。所謂(1)盡智;(2)無生智。

(一百二十)       復有二法。所謂(1)觀聖道方便;(2)觀生死方便。

(一百二十一)              復有二法。所謂(1)畢竟道;(2)知退轉道。

(一百二十二)              復有二法。所謂(1)法而住;(2)於諸法中不生著見。

(一百二十三)              復有二法。所謂(1)從緣生滅;(2)從緣解脫。

(一百二十四)              復有二法。所謂(1)知魔業;(2)知已離。

(一百二十五)              復有二法。所謂(1)於恚生;(2)於忍生愛。

(一百二十六)              復有二法。所謂(1)為菩提故而修莊嚴;(2)雖修莊嚴心無貪著。

(一百二十七)              復有二法。所謂(1)不捨煩惱;(2)不捨修善莊嚴。

(一百二十八)              有二法。所謂(1)知處非處;(2)以諸善根迴向菩提。

(一百二十九)              復有二法。所謂(1)觀菩提心猶如幻相(2)修向無上菩提莊嚴。

(一百三十)       復有二法。所謂(1)觀諸眾生及以菩提等無差別;(2)知諸眾生因緣菩提而得解脫。

(一百三十一)              復有二法。所謂(1)知法無生(2)為善法故而修莊嚴。

(一百三十二)              復有二法。所謂(1)不可說法而能宣說;(2)一切眾生悉同一乘。

(一百三十三)              復有三法。所謂(1)初發菩提之心;(2)親近善友心不生悔;(3)修集大悲心不退轉。

(一百三十四)              有三法。所謂(1)破壞慳吝;(2)惠施一切(3)攝取菩提。

(一百三十五)              復有三法。所謂(1)具足淨戒(2)調伏毀禁;(3)迴向菩提。

(一百三十六)              復有三法。所謂(1)心不瞋恨;(2)調瞋恚者;(3)迴向菩提。

(一百三十七)              復有三法。所謂(1)於生死中心無悔退;(2)樂營他所作事業;(3)迴向菩提。

(一百三十八)              復有三法。所謂(1)得三昧定;(2)不生憍慢;(3)迴向菩提。

(一百三十九)              復有三法。所謂(1)求於多聞;(2)得已不生憍慢;(3)迴向菩提。

(一百四十)       復有三法。所謂(1)生緣(2)法緣;(3)無緣。

(一百四十一)              復有三法。所謂(1)自悲(2)悲他;(3)離自他悲。

(一百四十二)              復有三法。所謂(1)為於自利修集智慧;(2)以是智慧轉化眾生(3)自利利他。

(一百四十三)              復有三法。所謂(1)知過去已盡;(2)知未來無生;(3)知現在無住。

(一百四十四)              復有三法。所謂(1)為正定者修集慈心;(2)為邪定者修集悲心;(3)為不定者修集解脫。

(一百四十五)              復有三法。所謂(1)淨身;(2)淨口;(3)淨意。

(一百四十六)              復有三法。所謂(1)修不淨觀為壞貪欲;(2)修慈為壞瞋恚(3)觀十二因緣為壞無明。

(一百四十七)              復有三法。所謂(1);(2);(3)知足。

(一百四十八)              復有三法。所謂(1)聞已能;(2)能廣分別文字句義;(3)觀察罪過。

(一百四十九)              復有三法。所謂(1)具足七財;(2)能大法施(3)能施眾生。

(一百五十)       復有三法。所謂(1)實義;(2)真義(3)不誑義。

(一百五十一)              復有三法。所謂(1)自知;(2);(3)知時。

(一百五十二)              復有三法。所謂(1)五陰法陰平等(2)諸界法界平等;(3)諸入法入平等。

(一百五十三)              有三法。所謂(1)修空;(2)無相;(3)無願。

(一百五十四)              復有三法。所謂(1)不謗因果;(2)方便生法皆從因;(3)和合因緣而得名字。

(一百五十五)              復有三法。所謂(1)信佛不可思議;(2)信法不生誹謗;(3)僧良祐福田。

(一百五十六)              復有三法。所謂(1)遠離貪欲(2)遠離瞋恚;(3)遠離愚癡。

(一百五十七)              復有三法。所謂(1)世諦;(2)第一義諦;(3)不著二諦。

(一百五十八)              有三法。所謂(1)遠離煩惱;(2)遠離憍慢(3)於福田所禮拜供養。

(一百五十九)              復有三法。所謂(1)不染欲;(2)不著色界;(3)於無色界不生憍慢。

(一百六十)       復有三法。所謂(1)供養不喜;(2)毀辱不恚(3)離世八法。

(一百六十一)              復有三法。所謂(1)藏覆諸根(2)解了諸根;(3)寂靜諸根。

(一百六十二)              復有三法。所謂(1)趣向善地;(2)離善地障;(3)觀善地德。

(一百六十三)              復有三法。所謂(1)至心;(2)淨心;(3)淨莊嚴。

(一百六十四)              復有三法。所謂(1)學戒戒;(2)學心戒(3)學慧戒。

(一百六十五)              復有三法。所謂(1)受樂不生貪逸(2)受苦不生惱恚;(3)不苦不樂修集於捨。

(一百六十六)              復有三法。所謂(1)轉因不造作故;(2)轉於煩惱不觀相故;(3)轉於三世無願求故。

(一百六十七)              有三法。所謂(1)眼空;(2)色寂靜;(3)受無住處。

(一百六十八)              復有三法。所謂(1)藏戒;(2)護定(3)觀慧。

(一百六十九)              復有三法。所謂(1)憶持念法;(2)思惟觀法;(3)如法而住。

(一百七十)       復有三法。所謂(1)音聲因緣聲聞解脫;(2)十二因緣緣覺解脫(3)六度因緣菩薩解脫。

(一百七十一)              復有三法。所謂(1)(2)大施;(3)畢竟施。

(一百七十二)              復有三法。所謂(1)護法(2)護持正法;(3)護持大乘。

(一百七十三)              復有三法。所謂(1)行於生死;(2)觀其罪過;(3)知已遠離。

(一百七十四)              復有三法。所謂(1)至心聽法破除五蓋;(2)樂寂靜;(3)如法而住。

(一百七十五)              復有三法。所謂(1)依義(2)依法;(3)依智。

(一百七十六)              復有三法。所謂(1)求多聞已樂於寂靜;(3)樂寂靜已思惟善法(3)善思惟已知法平等。

(一百七十七)              復有三法。所謂(1)近智者;(2)諮問多聞;(3)護於善人。

(一百七十八)              有三法。所謂(1)無貪心為人說法;(2)見聽法者慈心視之;(3)一心觀於菩提。

(一百七十九)              復有三法。所謂(1)視諸眾生其心平等;(2)觀心平;(3)觀佛平等。

(一百八十)       復有三法。所謂(1)過去已;(2)未來不合;(3)現在不住。

(一百八十一)              復有三法。所謂(1)觀苦無常;(2)諸法無我;(3)涅槃寂靜。

(一百八十二)              復有三法。所謂(1)聞已堅持;(2)三昧堅持(3)智慧堅持。

(一百八十三)              復有三法。所謂(1)犯已不覆(2)悔先所犯;(3)至心護戒。

(一百八十四)              復有三法。所謂(1)破壞疑心;(2)破壞悔心;(3)破障礙心。

(一百八十五)              有三法。所謂(1)善欲;(2)離談世事;(3)樂於寂靜。

(一百八十六)              復有三法。所謂(1)忍甚深法;(2)說甚深;(3)解種種義。

(一百八十七)              復有三法。所謂(1)具足聲忍(2)具思惟忍;(3)具於順忍。

(一百八十八)              復有三法。所謂(1)智慧方便;(2)大慈;(3)精進堅牢。

    由此觀之如是『一百八十八法』,即所謂菩薩摩訶薩能利益大乘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利益』者,猶言功德。若分別之,則自益曰功德。益他曰利益。如同《法華文句記》曰:「功德利益者,只功德一而無異。若分別者,自益名功德,益他名利益。」又『大乘』者,梵語摩訶衍,譯作大乘。大,簡小之稱。乘,運載之義。灰身滅智,求空寂之涅槃之教為小乘,開一切智之教曰大乘。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想證得『歡喜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之果位,就時間而言,至少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至如同『十一、十二』之月亮,將圓未圓(因八地以上菩薩摩訶薩為『十三、十四』之月亮,而佛陀之福慧圓滿如『十五』之明月),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 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證得如同『初地(歡喜地)』以上菩薩摩訶薩果位,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直至成就『佛道』為止。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21218日星期二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http://blog.udn.com/famscl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blog.nownews.com/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mscl
http://blog.youthwant.com.tw/b.php?bid=905

http://www.facebook.com/notes/me/#!/famscl
http://blog.dreamhome.com.tw/blog.asp?name=famsc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