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云何為『菩薩有十法具足禪波羅蜜』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有十法具足禪波羅蜜』?依《寶雲經》開示:菩薩有十法具足禪波羅蜜。何等為十?所謂菩薩
- 【多集福德】。謂菩薩久於大乘積集善根,在所生處常護持善戒遇善知識,世世恒生種族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家居士,生處恒生正見家增長善法,憶所修善方便不捨,常不離善知識菩薩諸佛。
- 【深厭諸惡】。謂菩薩漸漸增長觀察諸法,世間大苦常為災患之所逼惱,無有暫停長為眾苦,無明所盲皆因愛欲欲為根本,我今不應同於凡夫親近於欲。欲者諸佛世尊說從妄想生,無量因緣毀訾過患,譬如以木貫人心腎,欲如利戟欲如劍刃欲如毒蛇欲如鋒焰,欲如膿爛不可觸近,欲如聚沫欲如熱焰,欲如幻化欲如夢想,欲為不淨令人臭穢,欲如熟癰欲如腐敗爛肉,作如是厭惡欲想。
- 【能勤精進】。謂菩薩剃除鬚髮捨離產業,出家學道被服法衣,而作沙門。正法出家信家非家,出家學道發大精進,未得善法者能令使得,未得智者能令得智,未得證者當令得證。
- 【具於多聞】。謂菩薩如是因如是緣,以是事故即得多聞,於世諦第一義諦悉能宣說,善知世諦即第一義諦。
- 【不顛倒解】。謂菩薩善知不顛倒法如法體相,何者是善知法相,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得見正道。
- 【解法向法】。謂菩薩若念善應念勝善。念勝善者,心生歡喜起發信樂。云何是勝善心?三十七品。云何是三十七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法,是名勝善是真道支。心猶不善極生厭惡多作觀察,勤行方便斷於不善。何等不善?貪欲瞋恚愚癡。
- 【利根聰明】。謂菩薩利根轉勝心常在道,以利根故多生厭惡,遠離大眾憒鬧之處,遠離欲覺貪瞋邪見殘害之心,遠離眷屬,遠離名聞利養,遠離一切身心,常念自觀察己心,為念善不善無記。
- 【有純善心】。謂菩薩善心起時,能迴貪瞋癡能除欲愛,能除欲樂能除欲著,以善心故令欲不起。云何名為無記心?此心起時不緣外不緣內,不緣善不緣不善,不從定不從智,如從眠起目視不了,不緣善惡名為無記。若無記心生時,菩薩方便自策發起善心,令生歡喜安住於善,是名菩薩得於善心。
- 【善解定智】。以善心故觀察一切諸法,如幻如夢如熱時焰如呼聲響,此是善法此非善法,此法跡乘此法不跡乘。菩薩觀於一切法發起善心,以法為想心為先導,當善持其心調順其心,善持諸法調伏諸法。見正法已,以是緣故便得寂定,心為境界以心繫心漸入寂定,以心住心正住三昧,心寂定故便能專一,心專一故次第無間。
- 【不著禪相】。謂菩薩雖入滅定,而不捨教化眾生,亦不永樂滅定以為寂靜,不捨滅定而能慈悲普覆眾生,於滅定中乃至起悲喜捨心亦復如是。菩薩爾時便獲五神通,而不以十二門禪五神通等以為自足,方求上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莊嚴之具功德滿足。
由此觀之,如是『十者』,即所謂菩薩有十法具足禪波羅蜜,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禪波羅蜜』者,禪者禪那之略,譯曰惟修,新曰靜慮。又名三昧,譯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亂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禪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別。又『具足』者,具備滿足也。如同《金剛經》曰:「如來具足五眼。」《無量壽經》曰:「具足五劫思惟。」《法華經》曰:「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7年12月18日星期一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官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