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智慧與福報
一、福慧雙修
一般人拜佛都想祈求福報,但是有福報卻不一定有智慧,若無智慧,福報本身就可能帶給我們困擾。有福的人一定要有智慧,有了智慧,才知道如何運用福報和增長福報。因此佛教主張「福慧雙修」,主張「悲智雙運」,那才算是健康的修行。
不管是福慧雙修或悲智雙運,都要知道如何來培植和運用自己的福報,至於如何培植?就必須靠智慧。譬如:有人希望從商賺錢,就得先去學習工商管理、學習企業經營。再如昨天我遇到一位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財務管理博士,我問他賺了多少錢?他回答說:「我只知道怎麼替別人賺錢、管錢,但是自己沒有錢。」知道怎麼替人賺錢、管錢,而自己沒有錢,就是有智慧而福報不夠。很多公司的老闆本身並沒有讀多少書,但是他們能夠用很多具有高學歷的專家、學者來替他們賺錢。類似的老闆,雖然未受多少正規教育,但也不能說是沒有智慧,不過,能有用人的智慧,還得要有賺錢的福報。
一個人如果把人做到親痛仇快、眾叛親離的程度,可以說他是沒有智慧,不會待人;在家庭裡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鬩牆,也都是沒有智慧加上缺少福報。善於處人是智慧;受人善待是福報。如果一個人能夠把認識的及不認識的人集合在一起工作,找來在一起生活,自己雖然沒什麼錢,能夠有人,則不僅是財富,且是福慧雙修。福報是從哪裡來?是靠無私的智慧來,就像上面所講的,把許多生成個性不同、生活習慣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的人,集合在一起愉快地工作,這是需要人緣和智慧的,人緣就是福報,再加上智慧的運用就是一種財富。
佛教所講的智慧,不全同於知識和學問。知識和學問可以從書本中或學校裡學習;智慧則是要從內心的體驗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運用而獲得。有些人雖然讀了很多書,但是沒有人緣,不通世故,走到哪裡都不受人歡迎,想做任何事,別人都不願認同、參與,這種人就算是少福少慧了。這種人可能有滿腹的經綸,同時也有滿腹的牢騷,更不幸的是尚有十足的驕氣。
常言道:「做事容易做人難。」可是,識人才能用人,有人才能成事,成事才有福報。如果沒有人來相助,必不能成就大事。同樣一件事情,如果僅靠一個人單槍匹馬,孤軍奮鬥,雖然也可以做出一點什麼來,然其過程辛苦而成就有限。如果能集眾人之力,眾志成城,同心協力,做同樣的事,便能可大可久,造福更多的眾生了。故在佛法中,強調和樂,主張群策群力,所以在《華嚴經.淨行品》中,勉勵學佛的人,要能夠做到「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二、絕對客觀
現在我要從禪法或佛法的觀點來談智慧。禪的智慧,是先要把自我的執著心抽空。何謂自我?便是閉鎖的主觀意識。通常的人都以主觀和客觀來面對每一件事情,如果比較客觀來處理事情,就是比較理性,也比較接近智慧。如說這樣就是有智慧,也不完全正確。所謂客觀,必然還有一個對象存在,一定還有一個與客觀相對的主觀立場,所謂絕對客觀的可能性是很少的。遇到事情,人們都是憑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的觀點來做為標準而加以判斷。請問各位,既已預設標準地判斷,還能算是客觀嗎?
例如:有一次,我遇到一位心理醫生。
「請問您是以什麼來為病人治病?」我問他。
「我客觀地憑自己的專業知識。」他回答。
「請問您的專業知識從哪裡學的?」
「我的專業知識是從書本的研究、老師的教導、個人的臨床而得來的。」
「老師和書本上的專業知識又從哪裡來的呢?」
「老師和書本上的專業知識是他們從書本及經驗累積起來發現的。」
從以上的對話,各位可以理解到這位醫生所講的客觀,只能算是比較理性的客觀,而非絕對性的客觀。因為客觀裡面已加了人為的因素,因此我告訴這位心理醫生:「您這樣只能算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也就是說,病人需要幫助,您拿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來幫助對方,並不是純以病人的需要而給予恰到好處的幫助。」醫生回答說:「是呀,如果我有那般能耐的話,我就不用來向您請教,不用來學佛,也不必來跟您修學禪法啦!」
如何才能幫助病人呢?在禪法的立場是把知識和經驗都擺開,當下看對方需要什麼就給他什麼。話是這麼簡單,問題是一般人能做得到嗎?若要放下專業知識而去面對某種環境或對象時,總會讓我們不知道如何去面對和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所以世間法,還是要借重於專業知識。若要正本清源,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便要採用佛法:第一,從佛法的觀點,知道應將自我放下;第二,從自身的修行,練習著把自我放下,同時也用佛法的觀點及方法來幫助他人。當自己的智慧尚未開發出來時,要藉佛法的智慧,如果沒有佛法的智慧,我們就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方法幫助自己,也不知該用什麼樣的語言幫助他人了。
一般人拜佛都想祈求福報,但是有福報卻不一定有智慧,若無智慧,福報本身就可能帶給我們困擾。有福的人一定要有智慧,有了智慧,才知道如何運用福報和增長福報。因此佛教主張「福慧雙修」,主張「悲智雙運」,那才算是健康的修行。
不管是福慧雙修或悲智雙運,都要知道如何來培植和運用自己的福報,至於如何培植?就必須靠智慧。譬如:有人希望從商賺錢,就得先去學習工商管理、學習企業經營。再如昨天我遇到一位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財務管理博士,我問他賺了多少錢?他回答說:「我只知道怎麼替別人賺錢、管錢,但是自己沒有錢。」知道怎麼替人賺錢、管錢,而自己沒有錢,就是有智慧而福報不夠。很多公司的老闆本身並沒有讀多少書,但是他們能夠用很多具有高學歷的專家、學者來替他們賺錢。類似的老闆,雖然未受多少正規教育,但也不能說是沒有智慧,不過,能有用人的智慧,還得要有賺錢的福報。
一個人如果把人做到親痛仇快、眾叛親離的程度,可以說他是沒有智慧,不會待人;在家庭裡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鬩牆,也都是沒有智慧加上缺少福報。善於處人是智慧;受人善待是福報。如果一個人能夠把認識的及不認識的人集合在一起工作,找來在一起生活,自己雖然沒什麼錢,能夠有人,則不僅是財富,且是福慧雙修。福報是從哪裡來?是靠無私的智慧來,就像上面所講的,把許多生成個性不同、生活習慣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的人,集合在一起愉快地工作,這是需要人緣和智慧的,人緣就是福報,再加上智慧的運用就是一種財富。
佛教所講的智慧,不全同於知識和學問。知識和學問可以從書本中或學校裡學習;智慧則是要從內心的體驗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運用而獲得。有些人雖然讀了很多書,但是沒有人緣,不通世故,走到哪裡都不受人歡迎,想做任何事,別人都不願認同、參與,這種人就算是少福少慧了。這種人可能有滿腹的經綸,同時也有滿腹的牢騷,更不幸的是尚有十足的驕氣。
常言道:「做事容易做人難。」可是,識人才能用人,有人才能成事,成事才有福報。如果沒有人來相助,必不能成就大事。同樣一件事情,如果僅靠一個人單槍匹馬,孤軍奮鬥,雖然也可以做出一點什麼來,然其過程辛苦而成就有限。如果能集眾人之力,眾志成城,同心協力,做同樣的事,便能可大可久,造福更多的眾生了。故在佛法中,強調和樂,主張群策群力,所以在《華嚴經.淨行品》中,勉勵學佛的人,要能夠做到「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二、絕對客觀
現在我要從禪法或佛法的觀點來談智慧。禪的智慧,是先要把自我的執著心抽空。何謂自我?便是閉鎖的主觀意識。通常的人都以主觀和客觀來面對每一件事情,如果比較客觀來處理事情,就是比較理性,也比較接近智慧。如說這樣就是有智慧,也不完全正確。所謂客觀,必然還有一個對象存在,一定還有一個與客觀相對的主觀立場,所謂絕對客觀的可能性是很少的。遇到事情,人們都是憑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的觀點來做為標準而加以判斷。請問各位,既已預設標準地判斷,還能算是客觀嗎?
例如:有一次,我遇到一位心理醫生。
「請問您是以什麼來為病人治病?」我問他。
「我客觀地憑自己的專業知識。」他回答。
「請問您的專業知識從哪裡學的?」
「我的專業知識是從書本的研究、老師的教導、個人的臨床而得來的。」
「老師和書本上的專業知識又從哪裡來的呢?」
「老師和書本上的專業知識是他們從書本及經驗累積起來發現的。」
從以上的對話,各位可以理解到這位醫生所講的客觀,只能算是比較理性的客觀,而非絕對性的客觀。因為客觀裡面已加了人為的因素,因此我告訴這位心理醫生:「您這樣只能算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也就是說,病人需要幫助,您拿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來幫助對方,並不是純以病人的需要而給予恰到好處的幫助。」醫生回答說:「是呀,如果我有那般能耐的話,我就不用來向您請教,不用來學佛,也不必來跟您修學禪法啦!」
如何才能幫助病人呢?在禪法的立場是把知識和經驗都擺開,當下看對方需要什麼就給他什麼。話是這麼簡單,問題是一般人能做得到嗎?若要放下專業知識而去面對某種環境或對象時,總會讓我們不知道如何去面對和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所以世間法,還是要借重於專業知識。若要正本清源,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便要採用佛法:第一,從佛法的觀點,知道應將自我放下;第二,從自身的修行,練習著把自我放下,同時也用佛法的觀點及方法來幫助他人。當自己的智慧尚未開發出來時,要藉佛法的智慧,如果沒有佛法的智慧,我們就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方法幫助自己,也不知該用什麼樣的語言幫助他人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