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云何為『菩薩漚和拘舍羅所行有三十二事』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漚和拘舍羅所行有三十二事』?依《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開示菩薩漚和拘舍羅所行,有三十二事。何謂三十二事?即所謂

  1. 教十方天下人自護身。
  2. 多者亦不於中住,福少者亦不於中住。
  3. 教十方天下人民索菩薩道者,當教不索菩薩道者,不教悉視如師無異。
  4. 常欲多珍寶財物施與眾人。
  5. 常樂求羅耶多教於人。
  6. 示現母人身欲多教母人。
  7. 示現年少教化小兒。
  8. 示現若干種人,用哀世間人故。
  9. 世間有狂亂者,亦現狂身安隱度之。
  10. 若有亂心煩憒,隨其煩憒為說經道。
  11. 隨十方人所喜持法往度之。
  12. 持禁戒百歲若千歲,若有人所欲喜捨戒往教度之。
  13. 隨人所好喜被服諸音伎樂,持施與之人得莫不歡喜,因持經法往教之。
  14. 頭陀沙門各異志行,隨其法行往教之。
  15. 尼揵波和及餘外道,隨其種類而入教之,引著佛道中。
  16. 於諸婬女人中,示現端正化婬女人,獨尊悉教諸婬女人令不婬,及復化作男子,稍稍內佛道中。
  17. 若大會作諸音樂,時有觀者聽音樂之聲,一切人大歡喜,持諸音樂聲說經法,其有聞者莫不得度。
  18. 世間工師伎道化身,悉入其中教化令為佛道。
  19. 示現般遮世間有貧窮羸劣者,指示地中伏藏財物,施與貧窮人,竟為說經法皆令發意。
  20. 世間有死喪號哭愁毒者,亦復化現威神,亦復愁毒化教愁毒人令為經道。
  21. 間亡財物,菩薩化示伏藏財物教令為道。
  22. 若有侯王、若有傍臣、若有迦羅越、有無子愁毒者,便化入腹中作子,各為父母家室,說經令得度脫。
  23. 於賈人中最尊貴,中道資糧乏絕,便現威神,給與伴人漿水飲食令飽滿,以為說經道。
  24. 若有人墮地生盲,若百人若千人若萬人,亦復持威神現盲人,悉復給示,與衣被飲食所當得,悉使盲人得眼視,莫不歡喜,如是稍稍為說經法,皆使發意求佛道。
  25. 大城中,若有見囚徒拘繫牢獄,亦復化現作囚徒,亦復各各在其中持威神之力,悉使繫者得洗沐衣被飲食,悉為說經皆令發意索佛。
  26. 若有死罪將詣城外,菩薩便持威神之力,隨其人數,以化人補其處將人持去,其人得脫大歡大喜,便飲食令飽與衣,為說經道,其人得脫喜樂,皆發意求佛道。
  27. 若有鬥諍變訟,若諍錢財,若諍田宅,菩薩於中央兩分和解,若有不足持錢財,義為和解給足與卻,後為說經道,令發意索佛道。
  28. 和拘舍羅,菩薩常端正示現於人作醜惡。
  29. 現身作可憐沙門教人,轉復作白衣行教人。
  30. 菩薩行漚和拘舍羅,遠離在外餘道,隨其被服言語於其眾中,誹謗佛、誹謗法、誹謗比丘僧,稍稍持經法,教化引著佛道中。
  31. 稍稍教人,般泥洹亦復隨之,般泥洹即復化出異方現。
  32. 行漚和拘舍羅菩薩,自在所喜而化現,若化出作羅漢,若復化出作辟支佛,若復現作菩薩,若復化現作佛。

    由此觀之,如是『三十二者』,即所謂菩薩漚和拘舍羅所行有三十二事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漚和拘舍羅』者,Upa%yakaus/aiya,又作漚和俱舍羅,傴和拘舍羅。譯曰方便勝智,善巧方便,方便善巧。如同《法華義疏》曰:「外國稱傴和拘舍羅,漚和稱為方便,拘舍羅稱為勝智。」《可洪音義》曰:「漚和拘舍羅,亦云憂波憍舍羅,此云妙,亦云善巧方便。」《放光般若經行[*]音義》曰:「漚和上烏候反,下或作[/],漚[/]拘舍羅,此云方便。」《華嚴疏鈔》曰:「漚和俱舍羅,此云方便善巧。」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7215日星期三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