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何者為『菩薩十八不共法』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何者為『菩薩十八不共法』?依《奮迅王問經》開示:何者菩薩十八不共菩薩之法?所謂
(一)菩薩無有人教,而捨財物以用布施。又復初生即能起心捨財布施。又若魔王作佛身來說如是言:若人布施則入地獄。而彼菩薩不生慳嫉。又復菩薩一切自物皆用捨施,施心轉勝如是布施,是菩提因不望果報,皆願迴與一切眾生。此是最初菩薩不共法。
(二)又復菩薩無有人教,而彼菩薩如來未出無受戒處,於波羅提木叉正行悕學,不捨此不共法。菩薩在家如說護戒,雖不出家復無教者,如波羅提木叉說學,失命因緣不捨戒學,一切戒學隨順菩提,願斷一切眾生破戒。此是第二菩薩不共法。
(三)又復菩薩一切眾生罵詈毀辱割其身分,不生瞋心。若貧窮人,若栴荼羅,若逼迦婆,若工作師種種罵辱,而菩薩心亦不生瞋。於彼眾生慈心普覆,有大勢力,能加其惡而不作惡,如是菩薩為隨順法,如是眾生乃是菩薩佛法因緣,如是菩薩於彼眾生,令心寂靜為作饒益,著忍辱鎧起勇猛力。此是第三菩薩不共法。
(四)又復菩薩設多衰惱,而勤精進頭陀不捨不生劣心,見聲聞乘入於涅槃,見生死苦而心不求聲聞涅槃,見緣覺乘入於涅槃,見生死苦心亦不求緣覺涅槃,見佛世尊一切義成一切佛法,所作已辦入於涅槃,自未有力知諸眾生未滿佛法,而心不劣起精進心,我亦如佛入於涅槃。此是第四菩薩不共法。
(五)又復菩薩若轉輪王,若帝釋王,若魔自在婦女圍遶,有天歌樂一切妙樂皆悉具足,於中入禪修習無量而心樂於離欲之法,不隨異語,於生死中心大怖畏,於婬欲法生不淨想,於諸陰中生於怨想,於諸界中生毒蛇想,於諸入中生空聚想,於自眷屬生於死想,於婦女中生塚墓想,心常樂求攝取正法。悕望見佛親近供養,亦常不毀一切眾生,能令伎樂弦歌等中出禪分聲,魔既聞已遮則聲滅,以彼菩薩前善根力,於虛空中即出佛聲法聲僧聲,又彼菩薩棄捨國土富樂自在入於山林。此是第五菩薩不共法。
(六)又復菩薩一切世間諸禪定中,不生堅想,有黠慧行,遠離使見取義取法。如是菩薩乃至夢中,不生自見,不生他見,不生法見,此不共法,若有自見則有使見,以無自見則離疑網,魔王波旬不能令其生於疑見,若有疑見則離於法,菩薩如是成熟眾生饒益眾生,不顧自惑無有疑心。此是第六菩薩不共法。
(七)又復菩薩離一切生無有功用,身業清淨遠離殺生,於諸眾生施與無畏,若手若塊若杖若刀不加眾生,遠離刀杖手不執持,自財知足,於他所有至一把草不與不取。設寶滿地不生貪心,寧失身命,終不邪命而取財利衣服飲食,常行梵行乃至不生欲食之心。菩薩如是離欲鬥諍及諸煩惱,不行婬欲因緣惡法,是彼菩薩不共法處,先思量已身業成就。此是第七菩薩不共法。
(八)又復菩薩清淨口業,實語真語如說而行,不誑如來天龍夜叉,若乾闥婆,若阿修羅,若迦樓羅,人非人所,口不惡言,不壞眷屬自眷屬愛,不惡口語,愛語軟語,不麤獷語,作相應語,作利益語,常於先語面狀笑語。如是菩薩所有惡語惡口說語,他不愛語,自他熱語一切不說,不違心語。若無言無,若有言有,如是淨語,深心淨信得不共法,一切生處常得如法法相應語。以如是語,能令一切不淨心人心得清淨,心清淨者則能供養,彼以深心不共法故,常得實語,有所言說如語不異,隨其所說一切皆爾。此是第八菩薩不共法。
(九)又復菩薩自心自在,不貪不瞋正見不邪,如是菩薩菩提之心無與等心不忘不失,遠離一切諂心曲心濁心亂心,晝夜常行清淨慈心。此是第九菩薩不共法。
(十)又復菩薩即於生時具足世智,若咒若誦若醫若藥,書印數算一切皆知,一切師術皆悉現知,一切伎能諸論善知,於世間法出世間法,不因他知自智成就,不觀他面,一切天人,觀察菩薩有如是心,若菩薩說我聞修學。此是第十菩薩不共法。
(十一) 又復菩薩若以種種利益眾生,能為他人療治病患,不求財利供養名稱,大悲為首療治世間,然後令住出世間法。如是菩薩心常憶念,如是惡界苦惱眾生,以何方便何時何法令彼得脫?既得脫已畢竟斷滅一切煩惱,所謂斷除一切苦惱令住涅槃畢竟之樂。此第十一菩薩不共法。
(十二) 又復菩薩心不悕願帝釋天王,若梵天王,若轉輪王統王國土而亦得之,彼菩薩如是不求帝釋天王梵世界處轉輪聖王統王國土,雖不悕望自然而得。又彼菩薩不為色故求於梵行,不求身色,不求國土,不求眷屬,不求財富,不求名聞,不求色相,如是梵行雖不悕望具足而得。此第十二菩薩不共法。
(十三) 又復菩薩住好國土富樂之處,不知念佛,而有諸天曾見佛者教令憶念。先呵責已如是教言:此法應作此不應作,若作此業則得菩提,當如是願,汝如是作如是行已,調伏諸根未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天如是教令憶念,於菩提道不越不捨。此第十三菩薩不共法。
(十四) 又復菩薩何等惡人多惡多瞋,垢心眾生於菩薩所不能加惡,菩薩於彼亦不報惡。彼大惡人多瞋心人,若身若口若心意惡,若見菩薩心即清淨。何以故?菩薩於彼不報其惡,置彼惡者住正法中令心清淨,彼雖作惡以菩薩力不入惡道。何以故?以彼菩薩本來如是不共法戒清淨滿足,有如是心,若有眾生,若以身業,若以口業,若以意業,於我起惡,願彼眾生不入惡道,以有戒故隨願成就。此第十四菩薩不共法。
(十五) 又復菩薩若有眾生不信慳貪邪見懈怠不信業報,離佛法僧,若於沙門若婆羅門,心不清淨,見則不禮亦不供養不生敬重,亦復不生希有之心。如是眾生若見菩薩即住威儀,若聞語說心即清淨,起迎禮拜供養恭敬生希有心。何以故?以彼菩薩之勢力故。此第十五菩薩不共法。
(十六) 又復菩薩若有天龍,若有夜叉若乾闥婆,若有仙人若婆羅門,於菩薩所生於師想,諸世間中為師首者,皆師菩薩,以通力故,能令世間天龍夜叉若乾闥婆若諸仙人若婆羅門皆來歸敬。彼既來已歸菩薩語,禮拜菩薩供養恭敬,是等皆悉先為歸首,既見菩薩即便禮拜恭敬尊重,生尊勝想深相敬信。此第十六菩薩不共法。
(十七) 又復菩薩隨生何處於何種姓,若村若城或人集處,彼處眾生善法增長斷不善法,成熟眾生攝取正法,生正見家,父母正信正行正入,隨何方處何處人中,菩薩生彼師中最勝,彼處眾人供養恭敬,無一眾生入惡道者,如彼菩薩善根所攝,彼處眾生死則生天若生人中。此第十七菩薩不共法。
(十八) 又復菩薩隨順一切菩提分法,勝通滿足,一切諸魔不能得便。此第十八菩薩不共法。
由此觀之,如是『十八者』,即所謂菩薩十八不共法。何以故?蓋『菩薩不共法』者,菩薩的功德與眾不同,故名不共法,有小乘十八不共法和大乘十八不共法兩種。又謂菩薩之智內充,無畏之德外顯,一切功德智慧,超過物表,不與凡夫二乘共有也。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3年10月12日星期六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官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