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云何為『菩薩能善磨治一切智心寶』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能善磨治一切智心寶』?依《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開示何為菩薩能善磨治一切智心寶。所謂

(一)    先當具修三戒淨十善業慈心隨轉故以清淨心觀視一切眾生。

(二)    悲心隨轉故隨諸眾生何所作事皆往營助。

(三)    喜心隨轉故一切眾生諸有善法悉為成辦。

(四)    捨心隨轉故於一切眾生而無損害。

(五)    無諂誑故其心正直。

(六)    無怠墮故於利益事深心勤行。

(七)    心自在故即能發起一切善根

(八)    得正念正知善伏心故其心調暢。

(九)    常少欲故而能遍修頭陀功德。

(十)    能善資養生喜足故即不斷聖種。

(十一)          於師尊聖賢之所不生侮慢故即能謙下常起恭敬。

(十二)          心安定故能離我慢及增上慢。

(十三)          無濁亂故無不清淨心。

(十四)          不恃己故能知自行。

(十五)          不毀他故能護眾生

(十六)          增上慢故能親近正法隨授法藥。

(十七)          於諸義中能領解故是求法者。

(十八)          於諸法中初淺次深漸增廣故能具法欲。

(十九)          修無諍行故即常得法樂。

(二十)          遠離非法故能勤求正法。

(二十一)於三寶中常慚愧能不斷淨信。

(二十二)信業報故於一切善法中如理作意。

(二十三)修正行故於威儀道隱密寂靜。

(二十四)心不高故而常柔軟。

(二十五)勤行奢摩他故能離掉舉。

(二十六)善安住故無毀無譽。

(二十七)安然不動故心如山王。

(二十八)能離高下諸對礙故其心如地。

(二十九)內意清淨故其心如水。

(三十)          無異想故其心如火。

(三十一)無繫著故心如風。

(三十二)妙無垢故心如虛空。

(三十三)勤求出家故令佛眼永不喪失。

(三十四)身能離故樂修寂靜之行。

(三十五)心能離故常修正法之行。

(三十六)於諸所行不為塵境之所盜故說真實語。

(三十七)誓願昭明故如說能行。

(三十八)不為煩惱所摧伏故心常清淨。

(三十九)畢竟無破壞故能修集淨戒。

(四十)          乃至小罪猶懷懼故即能於戒無缺無壞。

(四十一)不為求生天故於戒不斷。

(四十二)一潔白行故戒無濁染。

(四十三)常能親近善知識故而得開明大菩提道。

(四十四)眼清淨故得無礙光。

(四十五)清淨故得無礙聲。

(四十六)鼻清淨故得無礙香。

(四十七)舌清淨故得無礙味。

(四十八)身清淨故得無礙觸。

(四十九)意清淨得無礙法。

(五十)          若欲離貪結者應當常修不淨之觀。

(五十一)欲離瞋結修慈心觀。

(五十二)離癡結修緣生觀。

(五十三)欲除五蓋善觀五根。

(五十四)拔諸障清淨五力。

(五十五)欲蠲現起諸煩惱故於出離道應常清淨。

(五十六)修正行故能離貪瞋癡慢等怖。

(五十七)無慳心故能行法施。

(五十八)無吝攝故能行財施。

(五十九)大菩提心常堅固故不樂餘乘之法。

(六十)          內心寂靜故能隱密諸根。

(六十一)外境寂靜故善觀諸過失。

(六十二)於生死中常怖畏故不作諸罪。

(六十三)心無懈倦積集善根而無厭足。

(六十四)為渡四流故常善修治大乘法船。

(六十五)為令眾生到彼岸故善作橋梁。

(六十六)菩薩常以不懈退心拔諸眾生出生死泥到安隱處。

    由此觀之菩薩若能具修如是『六十六種』諸行相即得圓滿布施之行亦能清淨持戒之行此為菩薩能善磨治所發一切智心寶。何以故一切智』者,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對於一切種智,有總別二義。若依總義,則總名佛智,與一切種智同。若依別義,則一切種智為視差別界事相之智。一切智為視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如同《法華經譬喻品》曰:「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同化城喻品》曰:「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仁王經》曰:「滿足無漏界,常淨解脫身,寂滅不思議,名為一切智。」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358日星期三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官網

http://blog.udn.com/famscl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blog.nownews.com/famscl/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msclhttp://blog.youthwant.com.tw/b.php?bid=905

http://www.facebook.com/notes/me/#!/famsc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