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何謂『菩薩智本與慧業』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何謂『菩薩智本與慧業』?依《大哀經》開示何謂菩薩智本何謂菩薩慧業所謂

(一)    諦聽義旨思存心是為智本。如所聞法則以具足為他人說是為慧業。

(二)    觀察分別是為智本。啟發眾會令得開解是為慧業。

(三)    隨順觀察知其根源為智本。隨時開化建立眾生是為慧業。

(四)    修平等行而無偏黨是為智本。奉平正行不為邪是為慧業。

(五)    心無所生都無所著是為智本。雖心不生能宣經典是為慧業。

(六)    閑處靜思其心寂寞是為智本。身心宴然而無憒亂是為慧業。

(七)    心常樂一萬事不起是為智本。識一乘道而不違捨是為慧業。

(八)    專修憺怕而普觀是為智本。得明解脫蠲除眾冥是為慧業。

(九)    遵乎專一三脫之門是為智本。證明三達去來今事是為慧業。

(十)    篤信道議而無疑惑是為智本。度於一切諸所罣礙是為慧業。

(十一)          其心不怯志懷勇慧是為智本。身心休息離於汲汲是為慧業。

(十二)          其意安詳而不卒暴為智本。思惟懸曠而悉識念是為慧業。

(十三)          如有所毀尋即覺制是為智本。心常正定而得其是為慧業。

(十四)          遵修意止申暢意法是為智本。意無所存亦無所念是為慧業。

(十五)          奉四意斷令捨根源是為智本。則已淨本蠲除眾瑕曉了諸法是為慧業。

(十六)          修學神足忽然輕舉是為智本。已無所行而遠神足是為慧業。

(十七)          習化五根根源常寂是為智本。分別諸根之所歸是為慧業。

(十八)          住於五力勢不可動是為智本。降魔塵勞令欲不起是為慧業。

(十九)          曉了七覺逮柔順忍是為智本。分別諸業一切自然是為慧業。

(二十)          合集由路勇暢無滯是為智本。若以識別浮筏譬喻其非法者立之於法為慧業。

(二十一)明識苦習而修道業是為智本。明證盡諦智本無盡是為慧業。

(二十二)諷誦經典識其句誼是為智本。已通經典而能奉行是為慧業。

(二十三)一切所聞皆能執持是為智本。道御眾義不違其理是為慧業。

(二十四)於受音響而無所是為智本。順其經典而識正旨是為慧業。

(二十五)觀諸萬物一切無常是為智本。而悉曉了於無所行一切諸法是為慧業。

(二十六)觀諸萬物一切皆苦是為智本。一切諸法計本空無是為慧業。

(二十七)察一切法而無吾我是為智本。觀諸眾生本悉清淨是為慧業。

(二十八)聞真諦法不懷恐怖為智本。分別諸法之所歸趣是為慧業。

(二十九)察寂然泥洹憺怕是為智本。一切諸法本淨寂滅是為慧業。

(三十)          聞於經誼不懷猶豫畏懼之難是為智本。曉了義理知其正歸是為慧業。

(三十一)聽如審法不疑深洽是為智本。分法辯才剖判其本是為慧業。

(三十二)於一切音聽不恐懼是為智本。隨時宣暢各令得所是為慧業。

(三十三)佛辯才不懷弱怯是為智本。識其辯才而遍頒宣是為慧業。

(三十四)為眾生故慈奉法行是為智本。不捨慈愍以慈加眾是為慧業。

(三十五)自為己身亦為他人而興愍哀是為智本。俱於二事而無所著發無蓋哀是為慧業。

(三十六)愛喜道法而懷悅豫是為智本。不舉不下無所違失是為慧業。

(三十七)離於結縛危害之事而以觀察是為智本。曉了己身舉動進止是為慧業。

(三十八)常念於佛心無他思是為智本。明識法身而無所猗是為慧業。

(三十九)常念經典識其義理是為智本。而能分別離於欲法是為慧業。

(四十)          常念聖眾供養諸道是為智本。逮於無為觀察無塵是為慧業。

(四十一)常念惠施濟諸窮厄是為智本。捨一切塵而順道意是為慧業。

(四十二)常念戒禁而自謹慎為智本。而已習行於無所識行別禁戒為慧業。

(四十三)常念於天使意開解是為智本。其法清淨離於穢塵是為慧業。

(四十四)若有所聞覆疏其是為智本。與諸世俗無所覆挍是為慧業。

(四十五)所作事業安諦無失是為智本。而悉曉了無作無報是為慧業。

(四十六)不懷貢高而不自大為智本。得無極慧而成大智是為慧業。

(四十七)所行為已自省其身是為智本。為已亦及二事俱是為慧業。

(四十八)若能執持八萬四千諸法經藏是為智本。分別八萬四千諸行是為慧業。

(四十九)了隨時而宣經典是為智本。如應講經無所違失是為慧業。

(五十)          開化眾生建立於道是為智本。智度無極善權方便教誨眾生立不退轉是為慧業。

(五十一)未曾畏懼五趣所生是為智本。所生之處多所將護是為慧業。

(五十二)精勤自修逮音響忍是為智本。常以修行無所懷生為慧業。

(五十三)自將其節得柔順忍是為智本。若以逮得不起法忍是為慧業。

(五十四)發意勤修不退轉地是為智本。超然進前阿惟顏地是為慧業。

(五十五)其已行成坐佛樹下是為智本。所當曉了斷除疑礙解是平等皆以一時發心之隨時順誼成於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是為慧業。

    由此觀之,如是『五十五類』,即所謂菩薩智本與慧業,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者,梵語Jn^a%na,闍那,若那。於事理決斷也。如同《大乘義章》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於境決斷,說之為智。」《唯識述記》曰:「忍言智以決斷故。」又『慧業』者,達於空理而為諸善事也。如同《維摩經菩薩品》曰:「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門,起於慧業。」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3426日星期五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官網

http://blog.udn.com/famscl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blog.nownews.com/famscl/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msclhttp://blog.youthwant.com.tw/b.php?bid=905

http://www.facebook.com/notes/me/#!/famsc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