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恆順眾生?

 

「恆順眾生」是普賢菩薩十大願之一。要做到這一層,說難,的確很難,但是說容易,其實也很容易。怎麼說呢?所謂「眾生」,泛指所有人類,甚至宇宙之內的一切眾生,我們平常人,如何能「恆順一切眾生」?萬丈高樓平地起,在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同事、長官、部屬……等等人際關係當中,若能時時設身處地,為他們真正的需要做打算,那也就是「恆順眾生」了。

從字面上來看,很多人會誤把「隨波逐流」當作「恆順眾生」。有一位本來十分用功的居士,有一陣子突然消失不見,後來我遇見他,他告訴我,為了接引幾位朋友來學佛,先要讓對方解除對學佛者的刻板印象,認為佛弟子都是道貌岸然的老古板,所以他得刻意跟他們在一起花天酒地、吃喝玩樂;我問他:「這麼久了,他們開始學佛了嗎?」他說:「還沒有,不過,我相信快了!」結果過了很久,不但沒見到他的朋友出現,連他也不見了。

所以,恆順眾生,不是順應對方的「想要」,而是基於當前的處境,做未雨綢繆的考量,順應對方真正的「需要」。比如說,一個有寫作天分的孩子,我們應該培養他、鼓勵他、提拔他,為他聚集更多資源,促成他的成功,而不是在他偷懶倦怠的時候,跟他一起偷懶倦怠。不過,這也絕對不是一廂情願的以愛心為名,行傷害、強制別人之實,就像很多父母、或自以為是的人士所做的那樣。

因此,一個有智慧的人,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在過與不及之間,恰到好處。這樣,不論是雪中送炭,助人度過困厄,或是錦上添花,鼓勵人發起願心,在成功的基礎上再接再勵,更進一步,都是日常生活中,舉手之勞就可以做得到的。

摘取自《人行道》

 

堅持的是原則還是偏見

文 / 聖嚴法師

待人處世的過程中,「堅持原則」本來是正常的,問題是:你所堅持的究竟真的是原則?還是自己的偏見?

如果對任何事都堅持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堅持要用自己的做法。只管自己,別人的建議和商量,都不願意接受,也不願意為任何人改變,不替別人設身處地著想,到最後可能於人於事都會造成傷害。你以為這是堅持「原則」,其實不是!你所堅持的,不過是個人的偏見,這就是「我執」。

堅持原則,是指自己所堅持的,也會為其他人所接受;不僅現在的人可以接受,未來的人也可以接受,甚至過去也曾經被人接受過,這才叫做原則。

做人有做人的原則,做事有做事的原則。做人的原則首先要「保護自己」,可是保護自己並不表示要傷害他人;考慮自己的同時,也要尊重他人,自己受益,也希望對他人有幫助,秉持彼此互惠互助的立場,這種原則才是對的。

做事的原則,應該要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考量,如果所堅持的原則,是出於自私或為了少數人,或貪圖一時的方便,這就是偏見,就是執著。

但許多人經常分不清到底是「擇善固執」,還是把個人的偏見當成了原則?其實,只要觀察別人對這件事情的觀感,就能判斷出究竟是偏見還是原則。

如果你的想法和做法,讓每個人都覺得受不了、很痛苦,每個人都覺得那是錯的、有問題的,只有你認為是對的,那很可能就是偏見。能夠符合每一個人或是多數人共同的的想法和意願,那才是原則。

原則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間或區域環境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唯一不變的是:一定是為眾人著想,能夠為大家所樂於接受的。

執著偏見的人,就是我執太重。我執會帶給我們很多煩惱,因為自我意識太強,自我中心太堅固,就會堅持自己的性情或想法,全身如同刺蝟般長滿利刺,「稜角」很多,動則傷人,而無法圓融待人。

所以有人說:「做人處事要內方而外圓」,「內方」就是原則,「外圓」就是不傷人。雖然在心裡有一定的標準,可是當需要變通的時候,也不要執意不變,食古不化。必須要有一些善巧方便,觀念想法適時地轉一個彎、換個角度,或是多用同理心、柔軟語,這樣才不會讓人覺得你很難相處,事情才容易成就。

時時提醒自己「內方外圓」的原則,也是化除我執的方法之一。更進一步說,如果我們能夠放下我執,不以自我為中心,任何事情都能看得開、看得淡、放得下,而且能夠包容所有的人、所有的事,自然而然就不會有偏見,當然就沒有煩惱了。

摘自:《找回自己(大字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