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云何為『眾生種種行相而因果各差別』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種種行相而因果各差別』?依《佛說淨意優婆塞所問經》開示:眾生種種行相而因果各差別。所謂
- 世間一類男子、女人心懷惡毒,或時持刀、或時執杖,伺求方便殺害生命,無悲愍心不生慚愧,或自手殺、或教他殺。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在惡趣,受地獄苦。地獄報盡縱得為人,在在所生壽命短促。由殺命因,獲短壽果。
- 世間一類男子、女人心無惡毒,不持刀杖不殺生命,具悲愍心有大慚愧。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善趣,受天人身。天中報盡來生人間,在在所生壽命長遠。由不殺因,感長壽果。
- 世間一類男子、女人,或時執持杖、木、瓦、石打擲有情,或復自手觸惱於人。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在惡趣,受地獄苦。地獄報盡縱得為人,在在所生多諸疾病。由惱害因,感多病果。
- 世間一類男子、女人,不持杖、木、瓦、石打擲有情,不以自手觸惱於人。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善趣,受天人身。天中報盡來生人間,在在所生少諸疾病。由不惱害因,感少病果。
- 世間一類男子、女人,常起忿恨瞋恚之心,生諸過失。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在惡趣,受地獄苦。地獄報盡縱得為人,在在所生相貌醜陋。由忿恚因,感醜陋果。
- 世間一類男子、女人,不起忿恨瞋恚之心,不生過失。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善趣,受天人身。天中報盡來生人間,在在所生相貌端正。由不忿恚因,感端正果。
- 世間一類男子、女人,若見他人所有利養,乃至名聞諸可意事,即以方便而為障礙,不令他得。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在惡趣,受地獄苦。地獄報盡縱得為人,在在所生,凡所施作皆不如意。由障可意事因,感不如意果。
- 世間一類男子、女人,若見他人所有利養,乃至名聞諸可意事,不以方便而為障礙,欲令他得。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善趣,受天人身。天中報盡來生人間,在在所生,凡所施作悉得如意。由不障他可意事因,感如意果。
- 世間一類男子、女人,於他人所應尊重者而不尊重,所應恭敬而不恭敬,所應供養而不供養,常起我慢,自高其心。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在惡趣,受地獄苦。地獄報盡縱得為人,在在所生,常生下族。由起我慢自高為因,感下族果。
- 世間一類男子、女人,於他人所應尊重者即起尊重,所應恭敬即起恭敬,所應供養即當供養,不起我慢自高之心。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善趣,受天人身。天中報盡來生人間,在在所生,常生上族。由不起我慢自高為因,感上族果。
- 世間一類男子、女人,其心慳吝,不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住舍、床座,乃至不以塗香、末香,施諸沙門、婆羅門等。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在惡趣,受地獄苦。地獄報盡縱得為人,在在所生貧窮闕乏。由慳吝因,感貧窮果。
- 世間一類男子、女人,心不慳吝,常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住舍、床座,乃至塗香、末香,施諸沙門、婆羅門等。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善趣,受天人身。天中報盡來生人間,在在所生富貴自在。由不慳吝因,感富貴果。
- 世間一類男子、女人,心不愛樂正法經典,又復不於沙門、婆羅門所請問諸義:何者是善?何者不善?何者應發起?何者不應發起?何者應行?何者不應行?不能如是請問開決。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在惡趣,受地獄苦。地獄報盡縱得為人,在在所生愚癡無智。由不樂法、不問法因,感愚癡果。
- 世間一類男子、女人,心常愛樂正法經典,又復能於沙門、婆羅門所請問諸義:何者是善?何者不善?何者應發起?何者不應發起?何者應行?何者不應行?而能如是請問開決。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善趣,受天人身。天中報盡來生人間,在在所生具大智慧。由愛樂法、請問法因,感智慧果。
由此觀之,如是『十四者』,即所謂眾生種種行相而因果各差別,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行相』者,謂心識各自固有之性能,謂之行相。心識以各自之性能,遊行於境相之上,又行於所對境之相狀,故名行相。心識對於事物之境時,必現其影像於心內,如鏡之於物指其心內之影像而謂之行相。是故當知,短壽因得短壽果,長壽因得長壽果;多病因得多病果,少病因得少病果;醜陋因得醜陋果,端正因得端正果;不如意因得不如意果,如意因得如意果;下族因得下族果,上族因得上族果;貧窮因得貧窮果,富貴因得富貴果;愚癡因得愚癡果,智慧因得智慧果。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20年4月26日星期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官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