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何等為『菩薩修善業除眾生罪惡之業三十二事』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何等為『菩薩修善業除眾生罪惡之業三十二事』?依《大哀經》開示菩薩復有三十二事所修善業除不順教罪惡之業。何謂三十二?所謂

(一)    眾生在於自大睡寐立見己身則以智慧而化導之使入道義。

(二)    眾生志樂於小卑劣之乘計吾我人則開化之入於微妙無極大乘。

(三)    眾生若處非法邪見計有身者則開化之以己所樂正法之義勸助誘之。

(四)    睹於眾生戒不清淨身業鮮潔本性和調則以此業開化眾生。

(五)    見諸眾生墮于邪見六十二疑以正見賢聖之業化導群黎而建立之。

(六)    見於眾生存在無明所念顛倒則開化之顯示道思惟柔順亦復自立於清和義。

(七)    見於眾生遠離法行身自修法亦開化人住於正法復隨時為演經義。

(八)    見於眾生慳吝所蓋身心不貪一切所有皆能惠施亦能化人惠諸所有。

(九)    見諸眾生犯於諸惡住不謹慎身奉淨戒亦化於人立於淨業。

(十)    見於眾生多所諍訟瞋恚茂盛身修忍辱行慈心力亦復化人奉于慈愍。

(十一)          見於眾生處在懈怠多所廢落身不厭倦勤行精進亦復化人夙夜勤力。

(十二)          見於眾生其心憒亂而志放逸身自攝意一心禪思不馳逸其意安詳亦開化人立於庠序。

(十三)          見於眾生處於邪點憍慢自大身修智慧離于愚冥則以大智而開化之令除闇昧。

(十四)          眾生處於非時之行身則自壞善權方便修平等行化於人權謀隨時奉平等業。

(十五)          眾生處於塵欲所危思想多不淨行應在不應身已永除恩愛之源亦以化人除諸瑕穢。

(十六)          見於眾生而處貪身來致刑獄繫縛之患身除貪己眾結之難亦化眾人捨於貪身一切顛倒。

(十七)          見於眾生不調無寂不順律教亦未得解身寂調定解隨律教亦化眾人調定順律。

(十八)          見於眾生不奉孝順而無反復壞諸德本身承孝道亦修恩義將護善原勸立眾人使修孝事常念反復不失德本。

(十九)          眾生處於罣礙諸蔽順從惡教度蔽礙亦化眾人使離罣礙。

(二十)          眾生處於非惡之教不歸先聖不順眾祐身奉善命從明智教亦化眾人順從舊德咨受先達。

(二十一)眾生處於多為無義虛偽之行汲汲匆匆身順義理務眾德本亦復化人令勤修行立諸善源。

(二十二)眾人處於貧匱之行離賢聖財身修無窮遵於七信戒慚愧聞施智慧亦勸立人聖賢七業。

(二十三)眾生處於常遭疹疾攝載四蚖身修無患安隱無欲亦化眾人使除諸病永令無難。

(二十四)眾生處於若干闇冥離慧光明身修明曜化立眾人無極大光

(二十五)眾生處於三界罣礙生死五趣輪轉無際身自斷除三界之著而化眾人隨時拔去三界之結。

(二十六)眾人處於左道之業離於右路身修正道亦立眾人住于右路。

(二十七)眾生處於貪身壽命不睹患難身不惜命見患所由化眾人不猗身命察知眾難。

(二十八)眾生處於離佛法眾身自修德不斷三寶化立眾人隨三寶教。

(二十九)見於眾生捨于正法身護經典亦化眾人將護大典宣傳佛教立乎正法。

(三十)          見於眾生住遠世尊六思念教身隨六念亦化眾人奉六思念。

(三十一)見於眾生從於塵勞罪福之業身離罪亦化眾人使捨殃穢。

(三十二)見於眾生而從一切不善之法普離眾善身修善法捨於非法化眾人住於正真柔順之法。

    由此觀之,如是『三十二者』,即所謂菩薩修善業除眾生罪惡之業三十二事,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善業』者,五戒十善等善事之作業也。又『罪惡』者,涉於身口意三業總背於理者。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3425日星期四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官網

http://blog.udn.com/famscl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blog.nownews.com/famscl/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msclhttp://blog.youthwant.com.tw/b.php?bid=905

http://www.facebook.com/notes/me/#!/famsc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