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如幻
《楞嚴經》要我們實修「金剛三昧」,但是為什麼要稱「如幻」呢?「幻」有三個層次:
(一)「依幻」是凡夫,凡夫所有的一切知見,都是虛幻而不真實的,是虛妄的執著。頭腦裡所想的觀念是幻想,所處的環境是幻境,所接觸的反應是幻覺,都是虛妄的,但是覺得很真實,不會感覺這是虛妄的,這就是在幻中還不知道自己是幻。
(二)「出幻」是聲聞乘,聲聞乘的阿羅漢已經知道世間是虛妄的,一切都是幻的、假的,不是真的,可是他們認為真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涅槃境,可以永遠住在那裡,因此就厭倦並且逃避這個現實的世界。然而,從大乘佛法的立場來看,這種想法也是虛幻的執著,將住於涅槃境當作最究竟、最可靠、最安全的境界,其實這種想法、感受與經驗,也都不是究竟的,必須出離。
(三)「依幻、出幻、還住於幻」的大乘菩薩,也就是大乘的佛法,不戀生死、不厭生死,不離世間也不受世間的困擾而產生煩惱。依幻、出幻、同時還住於幻而不執著幻,這三個層次大乘菩薩全部都具足了。
金剛三昧所修行的定,是處處在定中,時時在定中,不一定要不住三界或不出三界,不一定要打坐或不打坐,在任何時間都是相同的。看起來不像是在定中,這才是真正的定,因此叫作「如幻」,就是「好像是」。像講經這樣一種場合,是真還是幻?對如來而言是如幻,對凡夫來講,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幻。
剛才我遇到一個人,她有個孩子業習很重,不容易受教,她費了很大的心力來教導孩子,但怎麼教就是教不好。我對她說:「妳還是要盡母親教育孩子的責任,但是不要跟孩子拚命,即使希望與要求不如妳想像得那麼好,說不定過一段時間,孩子業障消了,自然而然會變好,也或許他一輩子就是這個樣子了。兒孫自有兒孫福,妳吃妳的飯,他吃他的飯,各人福報不同,妳是沒有辦法的。能夠這樣想,至少可以少一些煩惱,因為妳的責任已盡,這樣不是比較好嗎?」雖然「如幻金剛三昧」尚未修成,「如幻教育小孩」還是可以做的。
這種基本原則,可以運用在任何情況、任何關係上。婚姻是「如幻婚姻」、生意是「如幻生意」、工作是「如幻工作」、學問是「如幻學問」,通通加上「如幻」,不但盡了責任,同時也很快樂。《維摩經》裡有個比喻:如來說法,如幻師對所化之人說幻法。釋迦牟尼佛說法,等於是幻師在對他所變化出的人說幻法,這不是等於沒有說嗎?但還是要說,因為被變化出來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被變化出來的。你們知道你們都是佛嗎?你們現在變成凡夫的樣子,自己還不知道是被變化出來的。有一次我稱一個人為「菩薩」,他很緊張地說:「啊?我是菩薩嗎?」他不曉得他是菩薩,因為從來沒有人稱過他菩薩,而我的習慣是看到任何人都是菩薩。
能夠得到金剛三昧,就與佛的慈悲力量是相同的,自然而然會應眾生需求而度眾生,眾生需要見什麼樣的身分、聽什麼樣的法,便會以什麼樣的身分來說什麼樣的法,這即是以幻師對幻人說幻法。因此,觀世音菩薩是用三十二種應化身來說法度眾生。
(本文摘自:《觀音妙智: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講要(大字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