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論--大國博弈 台灣有「三難困境」

 

2016/5/2

|

作者:

|

點閱次數:132

|

環保列印

       

 

字級:

  

 

 

 

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訪北京,新華社引述王毅表示,「如果你是真心誠意而來,我們歡迎。這幾年中日關係波折不斷,日方自己最清楚原因。」王毅要求日方,應放棄對抗心態,不再散布或附和各種「中國威脅論」。

稍早兩個星期,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訪日,對北方領土問題,非常肯定表示「日方必須承認二戰結果,此前提沒有改變」,並稱日本若續追隨歐美,針對烏克蘭事件對俄制裁,兩國關係就不會改善。

同一時間,美國公布五國納入貨幣政策「觀察名單」,台灣更被點名「持續單邊干預外匯市場」。不過,美國、歐洲的量化寬鬆措施,也早被批評干擾全球金融市場穩定。

日本外相訪中時隔四年半,俄國外長訪日睽違兩年半,顯示彼此關係僵化。日媒稱俄國是在「威脅」安倍,以此來看,王毅是在「警告」東京。而美國的觀察名單,對積極爭取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的台灣而言,是一大警訊。

國際間的縱橫捭闔,各種警告、威脅都是一種姿態,一種儀式,國家實力是得以遂行的基礎。十七世紀思想家霍布斯在《巨靈》書中,以舊約聖經裡的一種怪獸比喻強勢國家。日本自恃大國,對小國台灣頤指氣使,拘捕漁船。但相對於中美俄等超級強權,日本又矮一截。

本質上,國際政治是一種對權力的爭奪。大國唯有獲得更多權力,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大國博弈,小國常不可免地捲入漩渦,成為犧牲品或殉葬者。

大國自私詭譎的目的,往往披上崇高理念的外衣,如美國公布觀察名單,意在維護自由經濟。大國出於利己動機,與小國政治菁英或政治力量結盟,最後常是大國達到均勢而相安無事,戰火卻出現在「代理人」間,造成小國政權動盪。台灣政權交接之際,中美日三強都已擺出姿態,展現某種意義。

學者指出,台灣的戰略選項受限於兩極化的制約,面臨自我認同、經濟發展,以及安全保障的新「三難困境」。「三難困境」有三種選擇,但任一個選擇都是無法接受或是不想要的。也表示有三個不想要的選項,必須選擇其中一個。或是有三個有利的選項,但只能選擇其中兩個。

在台灣內部,自我認同有爭議。相對於馬總統,新政府的政治立場迥異,被批評「逢中必反,遇日腳軟」。因此,自我認同(台灣意識)是必要選項,也是不想要的選項(九二共識等),因此就得犧牲經濟發展或安全保障。

台灣不可能不要經濟發展,安全保障就變得難兼顧,須進行風險控管。新政府對「世界市場」大陸心懷排斥,使「三難困境」中的每一個「難」,又各自有「兩難困境」,顯得極為複雜。

日本扣押我漁船,美國公布觀察名單,在刺探台灣(以及兩岸關係)的底線。馬來西亞把台灣詐騙嫌犯遣送大陸,再次衝擊兩岸未來,挑戰民進黨政府底線。

全球政經結構正快速兩極化,大國博弈更擴大對立化。東亞權力板塊傾軋,影響兩岸關係,也將因兩岸互動的質變而生波濤。陳水扁的「烽火外交」固不可取,但新政府立場昭然若揭,即將上任的此刻,外交、兩岸「烽火」已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