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載-以佛心為己心

基督教是「愛」的宗教,佛教是「慈悲」的宗教。慈,是希望使別人幸福的心,悲,是希望解除他人痛苦的心;慈悲是覺悟的愛,是對眾生更深切的體貼。為了培育這種廣大心量,必須學習六波羅蜜,這是極其困難的修行,卻也是建立和平世界所不可或缺的修行。

聖嚴法師說:心靈環保是法鼓山最大的特色。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是一種遷徙式的教育,釋迦牟尼佛行腳到哪裡,他的教學就在那裡,而追隨他的人們,就是學生。法鼓山是一所學校,這所學校可大可小,小則一間教室也足夠,大則可以整片山都是學校,空間與時間都是無限大的。

願,是以佛心為己心的菩薩行。漢傳佛教建築藝術中,常常以布袋和尚為彌勒菩薩的形象接引眾生,藉由「生平等心,成喜悅相」的寓意,啟發我們以歡喜心入佛門。大乘佛法透過觀音、文殊、地藏、普賢四大菩薩,代表悲、智、願、行四大法門的圓滿成就;而獅子、龍、象則象徵以菩提心行菩薩道,故能念念不捨眾生,普現十方三世而說法無畏、威德自在。

我們常說的度眾生,是度諸佛心中的眾生;所謂成佛,是成眾生心中的諸佛。佛心與眾生心,原是同樣的心,若能觸境不迷,眾生心的當下就是佛心。修行,首先要認識自己,有自知之明者終能解脫自己。

禪不離日常生活,正念即是調心。禪修,是從時時練習放鬆,清清楚楚地覺察開始。當散漫的心回歸自己,不再過度活動與反應,心便保持在高效能狀態——專注、平靜而有洞察力。不任由雜訊、妄想、情緒蒙蔽我們的心智,進而讓妄念、雜念沉澱下來,身心世界愈來愈清淨、簡單,與《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自然相應。

資料來源:《抱願,不抱怨》、《我願無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