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修行佛法不出福慧二門
↑TOP
六度萬行即是福慧二門: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佛國品第一〉
六度之首是「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財分內外,內財是身體,外財是眷屬及物品。法是佛法的道理及修持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等煩惱的方法。無畏是以慈悲心,使眾生脫離怖畏恐懼。若能於自己修學佛法的同時,也以身示範,做義工,出錢出力出時間來護持三寶,弘揚佛法,救度眾生,便是三施並行,自利利人。
「持戒」是不應該做的不要做,應該做的非做不可,包括身、口、意三業,基本原則是五戒十善,細分則有三皈、五戒、八戒,為在家戒;沙彌戒、比丘及比丘尼戒,為出家戒,尚有出家菩薩戒及在家菩薩戒。六度中的持戒,是由約而繁的一切戒。
「忍辱」就相當難了,我們所謂的忍辱是對一些不應該接受到的侮辱、欺負、打擊或是莫名其妙的誣衊毀謗,能夠予以容忍諒解。很多人說名譽是第二生命,一旦受到破壞,是非常痛苦而不能忍受的事。
可是作為一個佛教徒,作為一個菩薩行者,「忍」卻是非常重要的事,我們是小的折磨要忍,大的衝擊也要忍;刺激要忍,誘惑要忍;痛苦要忍,享樂也要忍;失敗要忍,成功也要忍。唯有能忍才是最大的福報,不能忍者,好事會變成壞事,小禍會變成大禍,甚至變成殺身滅族亡國之禍。
「忍」並不等於逆來順受,而是盡可能不要以正面衝突,不要以牙還牙、以暴抑暴,要想辦法迴避,減少雙方的損害到最小程度。柔能克剛,鋼刀雖利,用之不當,容易缺口折斷;水勢很柔,落地之後則無孔不入,你砍它一刀,它斷了以後馬上又接上。所以最柔的反倒是最強的。
菩薩的力量建立在慈悲,慈悲的精神,並不等於忍辱;面對眾生時,若能忍辱,也是慈悲的心懷。慈悲是一種包容、接受、涵蓋,能夠把所有的人,不論是敵人或親人,不論相識不相識,全部看作是現在的菩薩、未來的佛。
當你遇到惡人敵人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往往是來加害你的,讓你痛苦,而你還能包容他,就叫忍辱,是菩薩行者。忍辱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對方,因為不忍辱必然兩敗俱傷;忍一時不但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對方,是故忍辱在佛法裡是非常的重要,它是一種表現智者風格及仁者心胸的美德。
忍辱的相似名詞是退讓,並不是懦弱。退讓是不直接跟人逞強,改以繞一個彎轉走出路來,或是向下挖一個洞開出一條路來,或是往上翻越一座山嶺伸展出一條路來,總之是不直接跟他人起衝突,但還是要想辦法解決問題。
很多人把忍辱當作逆來順受,這是錯誤的。我一生之中常是一個失敗者,常常遇到鬼擋牆,但我不會向鬼的懷抱闖去,讓他抱住跑不掉,我會採取迴避的方式,過去就沒事了。因此忍辱和精進,也是相輔相成的。
「精進」是努力不懈怠,不藉故偷懶,不逃避責任,不畏首畏尾,一旦確定了方向和目標,便全心全力地投入,不畏艱鉅,不怕阻撓,不擔心失敗和挫折,並且越挫越奮,正如儒家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佛法的精進,是成佛之必須,成佛之後,廣度眾生,也是精進。
「禪定」是一種穩定力、一種安定性、一種相當沈穩和清明的心境。如果我們的心態不穩定,身體的威儀不莊重,必然沒有安全感。我們應隨時保持身心的穩定,以及待人處世、工作態度的穩定。很多人認為打坐叫作禪定,當然禪坐也是大乘禪法的一種,可是在《六祖壇經》裡講:「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又說:「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智慧」是不用私情及感情等情緒來處理事情,以純客觀的態度和超然的角度來面對我們所遇到的人、事、物。但於一時間不容易很快做到,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為人家判斷事情、處理問題較容易,因為他人的問題與自己無關,處理錯了也沒關係;自己的問題就難了,常因考慮到切身的利害關係而手足無措,難以做決定。所以一定要把自我的立場擺下,才能有無私的智慧。
「方便」是用種種方法以便利眾生、廣度眾生,方便眾生來接受佛法。方是處方,用種種的處方、觀點與作法,來適應時機、適應環境、適應對象,便利眾生,得到智慧、增加福報、解脫煩惱,得到真正的自在。
我們法鼓山的護法信眾,有一個很好的名稱,叫作「萬行菩薩」,就是修行六度萬行的意思。為什麼六度等於萬行?凡是種種的方便法門,無數無量的法門,都可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來涵蓋統攝,也可以說,用六度做基礎綱領可以開展出菩薩道的種種修行法門來。
歸納的結果,布施、持戒、忍辱是福行,禪定與智慧是慧行,精進則兼助福慧兩門。布施、持戒、忍辱這三項是屬修福報的行為,禪定和智慧是屬修智慧的行為,精進則是幫助福慧雙修的。我們修福業時要精進,修慧業時也要精進,因此佛教絕對不是消極逃避現實的宗教,佛教是講求效率和努力的宗教。如果是逃避現實的,怎能修福?倘若是消極的,又如何修慧?所以必須是福慧雙修,才是菩薩道和佛道的修行者。
若干佛教徒逃避現實,自修自了,不管人間疾苦,不關心眾生的苦厄,這些人必然是不曾瞭解真正的大乘佛教是什麼。過去有很多似是而非的佛教徒,所以佛教被誤解很深。今天正信的佛教徒越來越多,所以佛教越來越興盛。目前的社會需要更多正信的佛教徒來提昇自己的品質,建設人間的淨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