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知足安樂↑TOP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你們諸位比丘,如果真的希望解脫一切煩惱之苦,應該要觀想知足,知足這種觀想法,就是富貴快樂安穩的著力處。知足的人雖然赤貧如洗,睡臥泥地,也還覺得非常安樂;不知足的人雖然上了天堂,也不會滿意。因此,不知足的人,常常被五欲之毒所牽引,而被知足的人所憐憫。這叫作「知足」。

這是跟上一段的少欲密切銜接的,僅僅要求少欲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要加上另一種觀念和方法,來幫助自己達成少欲乃至離欲的目的,那就是「知足」。一般人很難確定什麼叫作夠、不夠,什麼叫作滿足、不滿足,往往一時間的夠,只是當前所追求的;一時間的滿足,只是當前所需要的。然而,所謂「欲壑難填」,當前的滿足,並不等於永遠能滿足,他會考慮到:現在擁有了,未來是否也還會擁有?在此處擁有了,在別處是否也能擁有?我個人擁有了,我的家人是否也能擁有?我活著的時候所擁有的美名,死後是否仍會留芳百世呢?……因此,實在很不容易達成知足的目的。所以必須時時觀想自己「有也足,無也足;多也足,少也足;好也滿足,不好也滿足」,這是一種內心自求安樂、穩定、自在的最好方法。

知足,並不等於沒有進取心,並不就是什麼東西都不要,而是現在我有,很好;沒有,也很好;不為未來憂愁,未來還沒有來,可以為未來作準備,但不要為未來擔心;要為其他人準備,但不一定要為自己準備,但自己卻也一定受惠。如果能這樣,則隨時是自在安樂的解脫者。否則,如果認為反正我什麼都不要,知足就可能會變成消極而什麼都不做了,事實上,最低限度的吃飯、睡覺都還是需要的,不可能什麼都不要。

所以,知足應該是隨緣努力、精進不懈但又隨遇而安。人家給我的待遇好,很好;待遇差,也很好。昨天可以住在五星級的飯店中,今天可與乞丐同住,因此出家人是「上與君王並坐不以為貴,下與乞丐同行不以為賤」,這就是「知足」。

一般佛教徒傾向於什麼都不要,這樣對初學者而言是對的,應該如此;但如果為了讓佛法久住世間,普遍弘揚,成就眾生,就不能一直以貧為富,以富為煩惱,這種觀念不一定是對的;但若一味追求富貴名望,則又是多欲而不知足了。天下有五難↑TOP
佛言:天下有五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制命不死難、得覩佛經難、生值佛世難。

這一章講天下有五難。

「貧窮布施難」,自己很窮,還要布施,很難。有一則貧女點燈的故事:一個乞丐婆,什麼都沒有,拿破碗求到半碗油,拿到佛前供養,當所有燈都熄了的時候,卻只有她那盞燈還亮著;阿難問佛原因,佛說這盞功德最大,因為自己貧窮仍知道要布施、供養。此生已經貧窮了還不布施,來生會更窮,所以有錢沒錢,都應該要布施。至少看到別人布施或別人得到布施,都要生歡喜心。

「豪貴學道難」,有權勢地位的人,學佛困難。他們事業忙,身分尊貴,到佛前不願頂禮三寶,怕人家笑他們迷信,其實是自認為了不起。有些大官在位時,不想也不願學佛,等到卸任後,沒錢沒勢時,才知道要學佛修行。其實,公門好修行,有錢有勢時如能學佛,一句話就能救許多人,影響很多人學佛,這才是行菩薩道。

「制命不死難」,制命是說一定要死,如何救都沒有用;也可能是指犯了非死不可的罪,救他很困難。我們應該不要去觸犯死罪,而且不要尋死。最近報載有一位太太,自殺五次都遇救未死,到第六次真的自殺成功而死了,或許她有被逼得非尋死不可的原因,但如果能用這種勇氣來做自利利人的事,不是很好嗎?又為何要尋死呢?

「得覩佛經難」,一般人是不容易看到佛經的,尤其古代印刷術不發達,更是困難。有的人說佛經很深奧,看不懂,雖然他不反對別人讀佛經,但自己卻不會去讀;有的人則是沒有機會讀佛經。佛經真的難懂嗎?其實,通常被人認為難懂的,是梵文音譯的名相,但這是可以透過字典查詢的。

「生值佛世難」,能出生在有佛時代是非常不容易的。釋迦世尊住世八十年,成道後的弘法時間有四十九年,我們這個地球,只有在那四十九年之中出世的人才能見到佛。佛法在世間也有期限,期限一過,世間人就是希望信佛也見不著佛法了。所以我們雖不是生值佛世,但至少還有佛法可聽;雖然讀起佛經來有一些困難,但只是小難,而非大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