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約因詳顯 約因心正顯 先明嚴土不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我們每天念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佛在此地問須菩提,菩薩是不是莊嚴佛淨土?當然莊嚴。究竟怎麼莊嚴?此處詳細告訴我們。我們懂得了,依照經中方法修學,方是真正莊嚴佛淨土。
1.菩薩修因時,六度萬行,一一功行,回向淨土。所謂「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是也。
『菩薩修因時,六度萬行,一一功行,回向淨土。所謂「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是也。』前面一再告訴我們,要離相。回向是離相的一個善巧方便,亦即是說,是一個很妙的方法。因為我們都著相,所修的功德也著相;佛教我們回向,所修的功德,我都不要了,都送給大眾。離相,不著相,回向是這個意思。
大經上,佛教給我們回向三處。第一、回向菩提。菩提是覺。我們學佛,什麼都不求,只求智慧。般若就是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智慧才是究竟法。不但我們現前生活上的問題,它能解決;生死輪迴的問題,它能解決;證無生法忍,它能解決;乃至成圓滿佛果,它也能解決。佛教我們求這個,不可以求別的。因此,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說般若用了二十二年,幾乎佔一半的時間。三種回向裡,佛教我們回向菩提,有道理。
第二、回向眾生。因為你修的有福有慧,慧是自己要求的,福讓給眾生享,這才好!福不要自己享,人一享福就會迷惑顛倒。福報就像酒一樣,一享,如醉如癡。是故,佛、菩薩、阿羅漢,他們有無量福德,都不享。釋迦牟尼佛還是三衣一缽,天天到外面托缽,不享福。佛的福報,天上人間無與倫比,他天天還托缽,把福報回向眾生,做出來示現給我們看!佛確確實實把福報給一切眾生共享。物質的享受,決定不是好事。物質享受在外面招手誘惑,將心裡的貪瞋癡引出來,決定使你墮落。
釋迦牟尼佛在世,從來沒有建一個道場。我們看看《大藏經》,看看原始的佛教,世尊的生活方式,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此經是在祇樹給孤獨園講的,道場不是佛的,是給孤獨長者的。他請佛到這個地方來,供養佛,請佛住在這裡講經說法,給佛和佛的弟子們使用;產權是給孤獨長者的。給孤獨長者沒有把這個地方送給釋迦牟尼佛。諸位想想,為什麼?釋牟尼佛出家了,如果再送他一個家,他不又回家了嗎?那就大錯特錯!
佛教傳到中國來,國家建了不少道場。有很多古的寺院,匾額上提的「敕建」,就是國家建的。也有不少是地方長者建的,他們在地方上有聲望、有財富、有地位,感佛之恩而建道場,禮請法師來住持,弘法利生。
從前出家人很好,不管寺院的雜務;居士是產權人,他們來管理、維修,出家人不操心。直到晚近,佛教變質了,出家人有道場,又有家了。出了一個小家,入了一個大家。是故當今,在家人修行成就比出家人高;在家修行的人,成就的人數比出家人多。
論弘法利生,在家居士的成就也相當輝煌。我們居士林道場是在家的,董事會裡的董事,沒有出家人,從林長至理事,都是在家人。在家人為佛教事業弘法利生,成就相當輝煌。我們在許多地區、國家都看到。在台灣,像過去台中李炳南老居士;現在加拿大馮公夏老居士;在泰國,都有很了不起的在家大德、在家菩薩主持佛法。千萬不要誤會,認為修行一定要出家,出家才能成就,此是錯誤的觀念。回向眾生,道理非常深,非常廣。
第三、回向實際。實際就是真如本性,此乃我們要證的。我們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這三處。回向實際就是明心見性,其他我都不要。我們所求的,明心見性而已。如是,整個身心世界自然就放下了。
2.須知「莊嚴佛淨土」,「淨」字最要緊。土云何淨,由心淨耳。既須心淨,所以莊嚴不能著相。若心取相,便不清淨矣。
『須知「莊嚴佛淨土」,「淨」字最要緊。土云何淨,由心淨耳。既須心淨,所以莊嚴不能著相。若心取相,便不清淨矣。』此話說得非常好,我們天天念莊嚴佛淨土,有沒有一次莊嚴過?可能念了一生,沒有一次相應過。何以不相應?根本沒有把意思搞清楚,還以為天天在做莊嚴佛淨土的事情,那裡知道從來沒有做過一次。今天我們明白了,要用清淨心去莊嚴,心淨則土淨。心裡還著相,你用什麼莊嚴?口上的莊嚴與實際上的莊嚴毫不相干。方知,清淨心是何等重要!清淨心是真心。我們要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之中去修,修什麼?修清淨心。怎樣修清淨心?修不著相。不著相,心清淨,方是真正「莊嚴佛淨土」。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 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