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云何為『菩薩增長大乘之法』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增長大乘之法』?依《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開示菩薩

(一)    有三種法增長大乘。(1)發菩提心增修善根。(2)為善知識之所攝受不生疲懈。(3)建立大悲而無退轉。

(二)    復有三法(1)勤修勝行。(2)伺察諸行。(3)於勝行中為諸眾生而善成辦。

(三)    復有三法。(1)攝止慳心。(2)廣行施捨。(3)迴向菩提。

(四)    復有三法。(1)自集淨戒。(2)將護破戒之人。(3)迴向菩提。

(五)    復有三法。(1)無障礙。(2)忿恚眾生令得清淨。(3)迴向菩提。

(六)    復有三法。(1)精進無倦。(2)懈怠眾生而能將護。(3)迴向菩提。

(七)    復有三法。(1)從禪定生。(2)不著禪定。(3)迴向菩提。

(八)    復有三法。(1)勤求多聞。(2)如聞伺察。(3)迴向菩提。

(九)    復有三法。(1)起於緣眾生慈。(2)起於緣法之慈。(3)起於無緣之慈。

(十)    有三法。(1)自所作故起於悲心。(2)為他作故起於悲心。(3)離二邊故起大悲心。

(十一)          有三法。(1)勤求自利之智。(2)勤求利他之智。(3)發勤精進二利圓滿。

(十二)          復有三法。(1)過去已盡之智。(2)未來未至之智。(3)現在住法界智。

(十三)          復有三法。(1)於其正定眾生起方便慈。(2)於其不定眾生起解脫慈。(3)於其邪定眾生起大救度慈。

(十四)          復有三法。(1)得樂受故身業調暢。(2)善護他故語言甘美。(3)行正直故心業堪任。

(十五)          復有三法。(1)雖修不淨之觀而於貪行眾生類中不生厭離。(2)雖修慈心之觀而於瞋行眾生類中不生厭離。(3)雖修緣生之觀而於癡行眾生類中不生厭離。

(十六)          復有三法。(1)利益修勝行故。(2)歡喜常知足故。(3)清涼永無熱惱故。

(十七)          復有三法。(1)任持所聞。(2)持文句。(3)入於智聲前後際斷故。

(十八)          復有三法。(1)攝集七聖財故而不匱乏。(2)施無障礙故能行大捨。(3)所有財利鈞眾分故常得大富。

(十九)          復有三法。(1)誠諦入勝義諦故。(2)真實無虛誑故。(3)如常無變異故。

(二十)          復有三法。(1)自知今我云何。(2)知諸眾生當何施作。(3)知時解時非時諸分位故。

(二十一)復有三法。(1)蘊法蘊平等。(2)法界平等。(3)處觀如空聚。

(二十二)復有三法。(1)不壞因果。(2)能善長養諸緣。(3)和合互相涉入。

(二十三)復有三法。(1)不違背佛。(2)不毀謗法。(3)不輕慢眾而常尊重恭敬承事。

(二十四)復有三法。(1)止息於貪。(2)遠離於瞋。(3)開曉於癡。

(二十五)復有三法。(1)入世俗諦。(2)真實說相。(3)勝義諦無住。

(二十六)復有三法。(1)於諸眾生不起輕慢。(2)於阿羅漢常生尊敬。(3)不為煩惱之所制伏。

(二十七)復有三法。(1)不染欲界。(2)不樂色界。(3)不著無色界。

(二十八)復有三法。(1)於衰譏毀苦其心不下。(2)於利稱譽樂其心不高。(3)不染世之八法猶如山王安固無動。

(二十九)復有三法。(1)隱密諸根。(2)善解諸結。(3)善調其心。

(三十)          復有三法。(1)建立地位功德。(2)能離地位過失。(3)於地地中善能勝進。

(三十一)復有三法。(1)內心起勝上智。(2)深心起差別智。(3)方便起安立智。

(三十二)復有三法。(1)定清淨已得增上戒學。(2)慧圓滿已得增上心學。(3)解脫圓滿已得增上慧學。

(三十三)復有三法。(1)樂受斷除貪愛。(2)苦受斷除瞋恚。(3)苦不樂受斷除無明。

(三十四)復有三法。(1)雖轉於因而無加行。(2)雖轉煩惱而無分別。(3)雖轉三界而無願求。

(三十五)復有三法。(1)決擇於空遠離諸見。(2)決擇無相止息尋伺。(3)決擇無願三界寂滅。

(三十六)復有三法。(1)眼空。(2)色境離性。(3)眼識無住。

(三十七)復有三法。(1)耳空。(2)聲境離性。(3)耳識無住。

(三十八)復有三法。(1)鼻空。(2)香境離性。(3)鼻識無住。

(三十九)復有三法。(1)舌空。(2)味境離性。(3)舌識無住。

(四十)          復有三法。(1)身空。(2)觸境離性。(3)身識無住。

(四十一)復有三法。(1)意空。(2)法境離性。(3)意識無住。

(四十二)復有三法。(1)密修於戒。(2)善護於定。(3)擇於慧。

(四十三)復有三法。(1)修念任持正法。(2)修慧深固伺察。(3)修行覺了行義。

(四十四)復有三法。(1)隨住聲聞聖諦聲中說解脫法。(2)隨住緣覺緣生法中說解脫法。(3)隨住菩薩六波羅蜜諸勝行中說解脫法。

(四十五)復有三法。(1)謂捨一切珍寶。(2)大捨謂捨妻子奴婢眷屬。(3)極捨謂捨身分頭目手足。

(四十六)有三法。(1)護持正法。(2)護持諸說法師。(3)護持大乘之法。

(四十七)復有三法。(1)不令生死相續。(2)覺悟生死過失。(3)遠離生死罪業。

(四十八)復有三法。(1)無蓋障心聽受正法。(2)無隨眠心而常宴坐。(3)以出離心能正修行。

(四十九)復有三法。(1)所聞依義。(2)觀察依智。(3)解脫依法。

(五十)          復有三法。(1)多聞樂居寂靜。(2)住寂靜已深固作意。(3)深固作意相應而能覺了諸法平等。

(五十一)復有三法。(1)恭敬智者。(2)請問多聞。(3)護修定者。

(五十二)有三法。(1)不以得利之心而行法施。(2)於聽法者慈心攝受。(3)起一切智心現前所作。

(五十三)復有三法。(1)心平等故眾生平等。(2)無種種性故諸法平等。(3)智平等故諸佛平等。

(五十四)復有三法。(1)智知三世平等。(2)慧解三解脫平等。(3)了悟三界平等。

(五十五)復有三法。(1)善觀諸行無常亦復是苦。(2)觀諸法無我。(3)善觀涅槃寂靜。

(五十六)復有三法。(1)誓願真實住畢竟故。(2)所聞真實如理修行。(3)三摩地真實發生勝慧。

(五十七)復有三法。(1)已作之罪而不覆藏。(2)未作之罪防令不起。(3)現所有罪悉令悔滅。

(五十八)復有三法。(1)遠離惡作。(2)遠離隨眠。(3)離疑惑。

(五十九)復有三法。(1)樂居寂靜。(2)離於貪愛。(3)起善法欲。

(六十)          復有三法。(1)住深法忍。(2)說種種法。(3)得一切處通達辯才。

(六十一)復有三法。(1)所聞決定總持。(2)佛加持辯才。(3)諸所說法賢聖攝護。

(六十二)有三法。(1)從初發心坦平如地。(2)諸行畢竟諸行相續。(3)雖轉諸想而住不退轉地。

(六十三)復有三法。(1)圓滿聞所成忍。(2)所成忍而不流散。(3)獲得無生法忍。

(六十四)復有三法。(1)方便與慧和合修諸道行。(2)大慈大悲和合成熟眾生。(3)精進不放逸和合護持正法。

    由此觀之,如是『六十四類』,即所謂菩薩增長大乘之法,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大乘』者,梵語摩訶衍,華譯為大乘,即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從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發心住內,分開另立的,若將其縮入發心住內,則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迴向,稱為三賢,僅算是資糧位,十位稱為十聖,才是修習位。論時間,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3521日星期二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官網

http://blog.udn.com/famscl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blog.nownews.com/famscl/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msclhttp://blog.youthwant.com.tw/b.php?bid=905

http://www.facebook.com/notes/me/#!/famsc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