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眾生的共同生活是社會

文╱聖嚴法師

「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也是佛的神力所致。舉個例說,佛教講「苦」,很多人一聽到苦就害怕。曾有一位居士看到我們出家眾,既無家累,又有飲食供養,有得住、有得穿,到我們寺院作客受招待時,吃了一餐好素齋之後,就說他也想做和尚了,理由是世俗間的生活太苦了。我說:「做和尚更苦,那些好素齋是給你們這些不能吃苦的人吃的,我們平常不會吃這些東西。」

出家人身無長物,只求平常餓不死,過冬凍不死,每天早起晚睡,白天為大眾服務,早晚要禪坐課誦及禮拜,終年無假日,終身無假期。若你真想出家,要有心理準備。第一,出家生活,吃得差、工作多;第二,出家的苦修苦行相當於下地獄,如想出家,要有「難忍能忍、難捨能捨、難行能行」的心理準備。唯有如此,在出家之後才會發現無礙自在的意境。這位居士聽完了我的話,打消了出家的念頭。他說:「我寧願將來下地獄,不想現在就下地獄。」

另外有一位菩薩,今晚亦在聽眾席上,當時他想來出家時,我告訴他:「出家以後,非常地苦,師父罵你,師兄怪你,師弟煩你,在家信眾要求你,那是苦不堪言的事。」他說:「這是消業障,地藏菩薩曾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我很想試試看。」結果他真的來出家,而且出家得還不錯,請各位給他鼓掌鼓勵!

「厭離」是說,同樣的苦,有人害怕,有人歡喜,有人厭離。很多人知道世間是苦的,也親身體會到了苦,所以起厭離心而出家,那是小乘。以大乘的立場看,厭離生死不是必要,厭離五欲才是根本,沒有厭離五欲的心就不是菩薩,厭離色、聲、香、味、觸的五欲,厭離世間的名、利、權、位、勢,而人還在世間度眾生,方為真正的厭離,發這種悲願的菩薩行者,就被稱為大乘的菩薩。

「斷疑」的意思是指明確地知道世間的一切是無常,且無常是苦的本質。今天上午,有幾位太太來看我,他們的兒女要出國留學,明知是好事卻又捨不得,而哭得老淚縱橫,這是人之常情。但要想通:世事無常,從無而有,從有而無,一切現象,本來如此,永遠如此。我們出生時,來是一個人來;死亡時,走也是一個人走。人生在世,是來受報,是來造業,有因有果,因緣聚散;知有因果,便可不落斷見;知為因緣,便可不執常見。佛陀說法,能令眾生斷疑生信。不論眾生在聞法之時反應如何,或恐畏、或歡喜、或厭離、或斷疑,都是進入佛法的方便。故也唯有佛陀具足這樣不共神力。

這一段《維摩經》是強調佛說的同一句話,各人皆因層次不同、情況不同而得到不同之體會,獲得不同的法益。與許多層次的許多人說法,便是為了淨化的社會生活。

(本文摘自:《修行在紅塵:維摩經六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