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生活化的佛法
「生活化的佛法」、「人性化的佛學」、「人間化的佛教」是心五四運動的基本精神,因為是把佛法普遍地運用在生活中,所以是生活化的佛法;因為佛學是以提昇人性為本,所以是人性化的佛學;因為佛教是屬於人間的,所以是人間化的佛教。生活、人性、人間的意思不一樣,佛法、佛學、佛教三者間也有差異。
「生活化」的佛法就是用佛法的觀念來生活,這也是目前我們法鼓山所積極推行的「佛法生活化」運動。我們在生活中就可以運用佛法,不一定非要到深山裡去。佛法講中道,既不主張縱欲享樂,也不主張無意義的苦行,不論是出家人或是在家人,日常起居、行住坐臥,從早到晚的生活,運用佛法,以一定標準的佛化生活為依據,這就是生活化的佛法。
至於「人性化」,佛學為什麼要人性化?因為有很多人把佛學當成資料、玄學、或是一種高深的學問,結果把佛學關在象牙塔裡,變成冷冰冰的學問,而跟人間脫離密切的關係。許多人為了研究而研究,只是把佛學當成一門學問,並沒有把佛學運用在生活中,因此形成學問化,而非人性化的佛學。
「人性化」的意思是指,以人的立場來研究佛學,研究的成果是適合人用的,能夠提昇人的素質,淨化人間。以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為例,〈所訓〉中就有「利他為重,實用為先」兩句話,提倡利他及實用的佛學,就是人性化的佛學。
「人間化」的佛教是心五四的基本精神之一。先說什麼是宗教?一個歷史悠久的正統宗教,必須具備三大條件:教主、教理、教團,也就是要有創教的歷史人物、理論的基礎、修行或實踐教理的團體,佛教就具備了這三個條件。
所謂人間化,就是這三個條件都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為基礎而設立的,不是為了玄學、崇拜鬼神而設,所以稱之為人間化的佛教。現在有許多人不斷強調開悟,強調神祕經驗的神通感應,強調他們能夠接觸並差遣非人的靈界鬼神,這都是脫離了人的本位,都不是人間化的佛教。
總而言之,只要是脫離了人的本位,而談佛法、研究佛學或信仰佛教,就不是生活化的佛法、人性化的佛學、人間化的佛教。心五四運動必定是生活化、人性化又人間化的。
摘錄自 《法鼓山的方向:理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