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云何為『眾生有四十五事益智』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有四十五事益智』?依《佛說孛經》開示:眾生有四十五事益智。何等四十五?所謂
- 修其室宅。
- 和其家內。
- 親於九族。
- 信於朋友。
- 學從明師,事必成好。
- 才高智遠,宜守以善。
- 富貴行恩。
- 治產宜慎。
- 有財當廣方業。
- 子幼勿付財。
- 相善與交,苟合莫信。
- 財在縣官,當早憂出。
- 賣買交易,以誠勿欺。
- 凡所投止,必先行視。
- 所往當知貴賤。
- 入國當親善人。
- 客宜依豪,無與強諍。
- 故富可求復。
- 素貧勿大望。
- 寶物莫示人。
- 匿事莫語婦。
- 為君當敬賢。
- 厚勇取忠信。
- 清者可治國。
- 趣事能立功。
- 教化之紀,孝順為本。
- 師徒之義,貴和以敬。
- 欲多弟子,當務義誨。
- 為醫當有效驗,術淺不宜施用。
- 病瘦當隨醫教。
- 飲食取節。
- 便身知識。
- 美食當共。
- 博戲莫財命抵。
- 所施、假貸,當手自付。
- 證佐從正。
- 勿枉無過。
- 諫怒以順。
- 避惡以忍。
- 人無貴賤。
- 性和為好。
- 道以守戒。
- 清淨為上。
- 天下大道,無過泥洹。
- 泥洹道者,無生、老、病、死、飢、渴、寒、熱,不畏水火、怨家、盜賊,亦無恩愛、貪欲、眾惡,憂患悉滅,故曰滅度。
由此觀之,如是『四十五者』,即所謂眾生有四十五事益智,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益智』者,增益智慧是也。設若眾生具有上述四十五種情形,將會有增益其智慧是也。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20年11月11日星期三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