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行十善布施莊嚴廣大』?依《佛說海龍王經》開示:謂菩薩
- 離於殺生而行布施,常得大富長壽無極行菩薩道,一切外怨莫能當者。
- 已離盜竊而布施者,既饒財寶人不敢取,行菩薩道無能妨廢,合聚一切功德之法。
- 離於邪婬而布施者,後常大富妻無逸態,在於人間無敢犯者,其家女人而不色視。
- 離於妄語而布施者,常大富有不被誹謗,以下劣人皆蒙擁護,行菩薩道言行相應所願堅強。
- 離於兩舌而布施者,常大富有眷屬不別,行菩薩道則得菩薩一切眷屬質直等性。
- 已離惡口而布施者,常大富有所言人受,行菩薩道入於眾會莫不欣樂。
- 離於綺語而布施者,常大富有所言輒行,行菩薩道斷一切疑。
- 離於嫉妒而布施者,常大富有喜好衣食床臥具足,行菩薩道已所喜者,而以加施得大尊豪。
- 離瞋恚心而布施者,常大富有威耀端正,所言說者眾人愛樂,行菩薩道心無加害諸根具足。
- 離於邪見而布施者,常大富有立於正見,生於族姓值佛世尊,行菩薩道不離諸佛,常得聞法發菩薩心。
由此觀之,如是『十者』,即所謂菩薩行十善布施莊嚴廣大,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十善』者, 十種的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又『布施』者,以自己的財物,分施給別人。布施有三種,即(1)財施,即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2)法施,即以正法去勸人修善斷惡;(3)無畏施,即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別人的怖畏。又『莊嚴』者,以善美飾國土或以功德飾依身云莊嚴。如同《阿彌陀經》曰:「功德莊嚴。」《探玄記》曰:「莊嚴有二義:一是具德義。二交飾義。」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6年10月22日星期六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官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