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修定是進入禪門的方便法

 

在唐朝以前,中國的禪是以修定為主的,所謂禪觀或禪數;而唐朝以後,初期的中國禪宗,是以慧為目標。至於我自己,則時常跟我的弟子們說,禪的修行,是必須經過定的過程,但不以定為目標,乃以定為進入禪境的手段。若修定不修禪,易落入外道的四禪八定;若修禪不修定,能夠進入禪境的可能,就極為渺茫。故在中國禪宗的祖師之間,對於定,分做兩種不同的態度。

 

(一)第一種態度的系統--對「定」採取否定的態度。也就是說,不需入定,便能直接進入悟境或禪境。

 

1.佛陀時代有些「慧解脫」的阿羅漢,未先修定便得離欲。

 

2.在中國禪宗三祖僧璨的《信心銘》頭一句就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意思是說,尋求最高的道並不難,只要你能除去了分別心,至道便在你的面前出現。因為,道是自然的,不假方便的,道若可修的話,那一定不是至道的第一義諦,只是方便法的第二義諦。

 

3.從禪宗六祖惠能的《六祖壇經》可以看到兩偈:
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由上面的偈子可知,神秀仍未見到離絕「人我、法我」二執而顯現的真如本性,仍是在有分別的心境上下工夫,如此,就不是禪,是漸次修定的過程。而惠能認為菩提本來並不是什麼可以生長的樹,自心本明,並不如鏡有臺;心地本來就光明皎潔,何處惹來灰塵及污垢而需要拂拭摩擦?這是不假修行的至高禪境,亦是對於定的修持,站在否定的立場。

 

4.從馬祖道一的「平常心是道」來看,馬祖主張行、住、坐、臥盡是禪。非凡夫行、非聖賢行,便是菩薩行;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故謂平常心為道。主張:「本有今有,不假修道坐禪;不修不坐,即是如來清淨禪。」

 

5.從宋朝的大慧宗杲直接教人參個「無」字話頭來看,他主張以直截了當的方法,直參「無」字話頭,使其分別不生,虛明自照。故此,宋朝以後,叫人參話頭的方法,非常盛行。此雖已經有了修行方法,可是仍不落階梯層次,因為一落層次,就不是禪了。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山 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