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隨外境轉 |
如何讓我們的身心皆自在?就是要不受外在環境影響。佛法教我們心不隨「境風」所動,不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擾亂內心,也就是「八風吹不動」。 如何達到內心的安定?聖嚴法師提出「心靈環保」的觀念,實踐心靈環保就是做著安心的工夫,方法有三種:(一)禪修念佛;(二)時時生起慚愧心,反省與悔過;(三)以感恩心,全心奉獻服務。落實心靈環保,不僅可以隨時隨地安定自己的身心,成長自己的人格,也能為社會大眾,帶來安定的力量。 |
■ 聖嚴法師 《維摩經》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大乘起信論》說:「心生則種種法生。」意思是說,當人的內心清淨時,他所看到的環境便是清淨的,心所嚮往的、心想要完成的,也一定會完成;例如「心靜自然涼」,當心安靜下來時,體溫就不會升高,會比較耐得住悶熱。 所以,如果內心能夠清淨,對環境、社會的感受,就會大不相同;如果心不清淨,充滿了不平、忿怒、仇恨、嫉妒與不滿,所看到的人,都覺得是壞人,碰到任何事都會覺得討厭,這全都是因為心不清淨,所以看到任何現象就會引起自身的煩惱。如果心能安定,那麼所看到的社會,也會讓人感到安心。 從人心的安定做起 今天的社會風氣,處處顯示出人心的苦悶,以及得不到安定感的困境。多數人以為要謀求人心的安定,先要從改善生活做起,所以期望用政治、經濟、法律來改善社會環境,也就是希望人人有飯吃、有屋住、有衣服穿,進一步希望建立良好的政治、經濟措施以及完善的法律制度來保障人民;因此,歷來政治家、教育家、宗教家、企業家們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場,都紛紛提供他們的力量,貢獻不同的才能,期望建立安定的社會。 因此,過去的人,為了國家、民族、社會而努力奉獻,心中就找到安定的力量。但現代人對國家、民族、社會的意識已逐漸淡薄模糊,所以今天社會上很多人覺得自己茫茫然地一天過一天,不知道每天是為了什麼而忙,完全失去了生活的目標。其實,如果人心有所寄託,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心都能夠安定下來。所以說,救人必先救心。要使社會獲得真正的安定,仍要從人心的安定做起。 心不隨「境風」所動 如何安心?最重要的就是不受外在環境影響。如果心不受環境所左右,那就是智者,心中必定自在安定。若心為環境所轉,必生煩惱。例如過於強烈的欲望將因無法滿足而產生忿怒,隨之而來的挫折,又會帶來恐懼與猜疑;又例如人家謗你一句,就暴跳如雷;人家讚你一句,就洋洋得意;被人冤枉,就痛苦懊惱;被人恭維,就趾高氣揚。雖然這些反應都是人之常情,但這都是因為不能自我肯定,才會處處需要別人肯定自己。佛法教我們應該做到心不隨「境風」所動,也就是「八風吹不動」,所謂「八風」是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當然,生活中難免出現逆境,我經常勸勉大家,處理棘手的問題時,應該坦然地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也就是說,遇到任何困難、艱辛、不平的情況,都不逃避,因為逃避不能解決問題,只有用智慧把責任擔負起來,才能真正從困擾的問題中獲得解脫。 心靈環保讓心安定 為了達到內心的安定,我們應該要接受心靈環保的觀念,就是要少欲知足,知足常樂。雖然,在實際生活上不容易立刻做到,更不容易時時刻刻都做到,但是不妨每天練習著,慢慢一點一滴做著安心的工夫。 實踐心靈環保的方法有三種: (一) 佛教的禪修念佛,能夠讓人心自然安定。 (二) 時時生起慚愧心,反省與悔過,就像儒家所說「吾日三省吾身」。其實一天反省三次還是不夠的,應該要時時刻刻知道自己的心在做什麼。 (三)經常以感恩心,面對生活環境中的每一個人及每一件事,全心奉獻服務,目的是為了報恩。 用這三種方法落實心靈環保,就可以隨時隨地安定自己的身心,成長自己的人格,也能為社會大眾,帶來安定的力量。 人間需要溫暖,社會需要關懷,人人若能自安己心,必然也能安定他人,所以大家必須攜手合作,共同建立一個安定的社會。 ◎ 摘錄自:《平安的人間》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