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何等為『菩薩致淨大乘三十二法』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何等為『菩薩致淨大乘三十二法』?依《寶女所問經》開示:菩薩有三十二法致淨大乘。何謂三十二?所謂
(一)於諸眾生無請之友故。
(二)真諦究竟為他人故。
(三)志性堅強遵修眾德行不以厭至德成故。
(四)心無憒亂志性淨故。
(五)其身清淨威儀禮節無想念故。
(六)口言清淨言行相副故。
(七)其心清淨不捨道心故。
(八)布施清淨不望報故。
(九)戒行鮮潔護犯禁故。
(十)忍清淨者不惜身命故。
(十一) 精進清淨十力無畏具足故。
(十二) 禪定清淨一切塵勞無雜錯故。
(十三) 智惠清淨蠲除一切罣礙之故。
(十四) 清淨心者降伏一切眾魔之故。
(十五) 堅固行者度諸願故。
(十六) 習諸四恩不捨眾生故。
(十七) 於佛反覆護正法故。
(十八) 以不懈惓則能具足道品法故。
(十九) 所聞無厭具聖智故。
(二十) 其歡喜者轉加勝故。
(二十一)無慢善聖以能致到無見頂故。
(二十二)於一切法無諍訟者,因緣報應所見和故。
(二十三)無貧匱者獲七財故。
(二十四)所以不僕由自在故。
(二十五)德慧成就不失通故。
(二十六)滅除眾生之塵勞故。
(二十七)定於寂然成就故。
(二十八)如來惠解所變化者具足觀故。
(二十九)睹三脫門所示睹者,遵修於空無想願故。
(三十) 澹泊內者,令諸眾生覺了分別寂然惠故。
(三十一)興盡惠者不起法忍故。
(三十二)修行一切諸法要者,致受別故。
由此觀之,如是『三十二法』,即所謂菩薩致淨大乘三十二法,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大乘』者,梵語摩訶衍,華譯為大乘,即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從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發心住內,分開另立的,若將其縮入發心住內,則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迴向,稱為三賢,僅算是資糧位,十位稱為十聖,才是修習位。論時間,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3年5月10日星期五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官網
【http://blog.udn.com/famscl】【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blog.nownews.com/famscl/】【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mscl】【http://blog.youthwant.com.tw/b.php?bid=90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