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自覺 激發正念(下)

(2)利人是真正利己
  怎樣才能做到利己?利人才是真正利己。諸佛菩 薩在十法界裡面現身,如《普門品》中所說的三十二 應,《華嚴經》上講的五十三參,隨類化身,隨機演 說,無不是利益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才是真正的 利益自己,為什麼?眾生就是自己,眾生就是自性, 眾生就是法身,眾生就是真如本性。眾生,這個名詞 的含義無限深廣,不是單單指有情的眾生,其本義是 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由此可知,盡虛空遍法界所 有一切現象,皆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所以全都是眾生。 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眾生包括動物、植物、礦物, 以及一切自然現象。為什麼說這個是自己?唯心所現, 心是自己。心是能現,眾生是所現;識是能變,眾生 是所變。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的性識變現出來的 相分,覺悟了的人知道「全妄即真」,迷惑的人是「全 真即妄」。可是迷悟的受用差別太大了,覺悟的人, 他的受用是自在隨緣;迷惑的人,苦惱災難常常不離 身。苦樂,實在講是一念之差,一念覺,離苦得樂; 一念迷,苦上加苦,這是佛在一切經裡面告訴我們的,
本期專欄 喚醒自覺 激發正念(下)
3
這是事實真相。我們明白之後,要學習佛菩薩,效法 佛菩薩,捨己為人,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 樣。
  釋迦牟尼佛一生中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 不僅沒有惡的行為,連一個惡的念頭從來都沒有,對 一切眾生「真誠、清淨、平等、慈悲」,這是圓滿的 福報。我們看到他的生活很苦,這是我們凡夫的錯覺。 凡夫以為有財富、有地位,享受五欲六塵之樂,認為 這個是樂。佛菩薩心裡的享受,我們體會不到,他是 清淨之樂。在十法界,在六道輪迴,幫助一切眾生, 這是成就功德,自己在其中,真正能做到一塵不染, 這不是福報是什麼?我們凡夫做不到,凡夫的心是污 染的,佛的心是清淨的,所以他的那種樂、那種享受, 我們沒有辦法體會到。從很粗淺的地方去觀察,他沒 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貪瞋痴慢,沒有 憂慮,沒有牽掛,這才是真正的樂,這才是真正的福 報。
  佛是福慧二足尊,福慧兩種圓滿的享受,天天在 表演,天天在做給我們看,我們看不出來。我們永遠
4
迷在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之中,而不自覺。佛告訴我 們,覺性是我們本有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說 得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兩句話給我們奠 定了信心。「本有」決定可以恢復,決定可以證得;「本 無」決定可以斷掉,可以捨棄,可以放下。為什麼我 們現在還放不下?我們對於事實真相沒搞清楚,所以 放不下。
  (3)真誠敬師 補足善根
  放下,有兩種情況,第一種,事實真相搞清楚、 搞明白了,不必他人勸,自己自動就放下了;第二種, 雖然事實真相沒搞清楚,沒搞明白,他對老師有信心, 老師教他放下,他就放下了,這就是《金剛經》上講 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我們現在清淨信心沒有, 事實真相也沒有搞清楚,要叫我們勉強放下,我們做 不到。這兩種人都非常稀有、非常難得,真正搞清楚、 搞明白的人是大徹大悟。能夠完全相信老師,這是善 根深厚,《阿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 緣得生彼國」,這個人的善根福德非常深厚,他聽老 師的教誨。佛經裡面常常說「根熟眾生」,就是講這 兩種人,他們在一生當中必定修行證果。反之,這一
5
生很難成就。
  我們自己要認真的反省,我們是屬於哪一種人。 這兩種都不是,那怎麼辦?有補救的方法,這個補救 的方法就是親近善知識。佛陀當年在世,很多弟子一 生都跟著他,天天聽他講經說法薰陶,這個薰習的力 量很大。我們自己的善根福德智慧不能現前,通過長 時期的薰陶,可以提前。在中國,我們在《高僧傳》、 《居士傳》、《善女人傳》裡面所看到的,有親近善 知識十年開悟的,二十年開悟的,三十年開悟的,這 都是一生成就的。這種人,正是善導大師所說的,遇 到的緣殊勝,所以他的成就也非常殊勝。過去倓虛法 師告訴我們,他的一位老學長,諦閑老和尚的徒弟, 曾經是一個鍋漏匠,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跟老和 尚出家,老和尚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告訴 他說:你就好好的念,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 著再念,將來准有好處。結果他成就了,他念了三年, 站著往生,死了以後還站了三天,等他的師父來替他 辦後事。這就是因為信心清淨。
  我們親近善知識,最大的問題是對善知識打了許 多問號。這對善知識有沒有損害?絲毫都沒有,傷害
6
的只是自己。我們如果不尊重自己所學的,老師再高 明,也沒法子幫助。我們自己信心不具足,不但道業 不能成就,看經聽教,也把自己的悟門堵塞了,不會 開悟。這個道理,正如印光大師所講,「一分誠敬得 一分利益」,這個「誠敬」是對老師。對老師的尊敬 不是表面的,不是裝出來的,「誠於中」,自自然然「形 於外」。老師是否開悟無關緊要,問題是自己的真誠 心,真誠心就起感應道交的作用。
  (4)長時薰陶 落實教誨
  我們要想覺悟,一定要讀誦大乘,接受大乘經長 時間的薰陶,不僅如此,還要把它落實在生活當中。 落實在生活當中,就是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 言語造作,決定遵守佛的教誨,依教奉行,這是我們 走自覺的路子。佛菩薩不但是這樣教導我們,他們自 己以身作則,為我們做出榜樣,使我們有所遵循,知 道如何在實際生活中去學佛。佛法沒有離開我們的生 活,日常生活點點滴滴,覺了就是佛法,迷了,天天 念佛讀經也是世間法,也不是佛法,迷悟在心不在法。 覺悟之後,一切法就得自在受用,這就是佛華嚴,完 全融合在現實生活之中,這就是佛法講的證果,證得 了才真正得到受用。
7
  (5)反求諸己 無欲無求
  修學人要時時刻刻觀照自己。我們現在犯了一個 很大的錯誤,我們念念當中挑別人的毛病,自以為是, 別人都有過錯。佛菩薩給我們講真話,一切眾生沒有 過錯,過錯在自己。六祖在《壇經》上也說,「若真 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間有沒有過失?沒有過失。 過失在哪裡?在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如果離開 妄想、分別、執著,就看到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他哪 有過失!人家沒有過失,我們硬要把他看成過失,過 失在自己不在別人。
  這個道理很深很深,大乘經裡面講得很多,講得 很透徹。「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虛妄的,夢幻泡影,有什麼過失?再 說到「全妄即真,全真即妄」,到裡面去找過失,找 不到。所以世出世間法,一切過失從哪裡產生的?順 我自己的意思是好的,不順我自己的意思就是惡的, 是從自私自利那個意識裡變現出來的,麻煩出在此地。 所以要想真正修行,就要放棄對於一切人、一切事、 一切物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這是我們的大病, 根源就在此地。
8
  宗門有一句話說:「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為什麼不沾身?沒有控制百花的意念,沒有想得到它 的企圖,所以不沾染。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 要懂得這個道理。「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取」, 不可得卻想得到,不可取卻想取,錯了!所以要仔細 認真去觀察、領悟,自己這個身體都不可得、不可取, 何況身外之物?《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 法」,法是指佛法,佛法也不可得、不可取,何況世 間法?這是基本的指導原則,是佛法修學的基本理念。
  佛法講「解脫」,能從這裡解開,就超脫了。只 要有佔有和控制的意識存在,就沒有辦法解脫,就是 死路一條,念佛也未必能往生。阿彌陀佛來接引是接 引解脫的人,沒有解脫,他拉都拉不動,怎麼能去?
  (6)拓開心量 無私奉獻
  念念不要想自己,要想他人、想社會、想一切眾 生,奉獻自己,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自己在日常 生活當中所需不多,最簡單的生活,最平凡的生活, 就是最幸福的生活,最健康的生活。念念還為自己, 還要標榜自己,這個錯誤,迷上加迷,往往自己不知
9
道。真正有學問的人,有修養的人,一看你就清楚, 就明瞭。你愈是想辦法裝扮自己、掩飾自己,過失愈 往外顯露,必須要自己克服煩惱。佛教導我們拓開心 量,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如何能夠為眾生,為社會, 為國家造福,而不為自己,這是斷煩惱求覺悟的一條 正路。
三、結語
  只有佛法才真正認識虛空法界是一個生命的整 體,真實、究竟、美滿。有這個認識,這叫佛知佛見, 見解與佛相同,這是我們應當要認真努力去學習的。 首先我們必須要把佛教的本質認識清楚,知道從哪裡 學起,學來以後會有什麼樣的好處,會得到什麼樣的 結果,這樣我們學佛才會有成就、有意義、有價值。
恭錄自淨空老和尚講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