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8 我當家》系列/經濟篇

2008/1/30 | 作者: | 點閱次數:35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民國九十年前台灣在世界舞台上有耀眼的表現,基本上是因為全民勤奮工作,以及政府「在穩定中求發展」的策略,全民一心拚經濟,共同營造「低物價、高成長、所得分配平均」的經濟成就。

在民國七十年代末期面對經濟環境的巨變,政府以「國際化」和「自由化」的積極態度因應,民間各界,尤其是中小企業界憑藉靈活的彈性勇於面對國際競爭,更使台灣的經濟表現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

可惜,在民國八十年代末期,因為兩岸關係緊張,戒急用忍使得台灣「國際化」的政策出現重大缺口,導致台灣無法發揮地理樞紐的優勢,也使「亞太營運中心」的計畫不了了之,台灣開始步上「故步自封」的歧途。政黨輪替後,更因意識形態作祟,造成兩岸關係緊繃,無法三通導致外資卻步,台商出走,台灣國際經濟地位每下愈況。

扁政府變本加厲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政策,更是自絕於國際區域經濟,使得台灣「自我邊緣化」而遭到遺忘,更使得資金外流,經濟退步,中正〈桃園)國際機場、高雄港的世界排名連年下降。政府拚命吸引外人來台觀光,至今無法達成目標,反觀香港和新加坡,一年就有上千萬的觀光客入境。

另一方面,台灣面臨勞動成本、土地成本上升及環保意識抬頭的環境壓力,照理政府應加強對民間企業的服務功能和協助角色,創造有利的投資環境來解決企業的困難,未料政府反而居於「管理」者的角度,加強「管制」,導致產業界未蒙其利,反受其害。例如二次金融改革,缺乏合理基礎一意孤行,卻限制業界在海外擴張,結果不但未能提升金融業的獲利能力和競爭力,反而淪為財團併吞、官員貪贓枉法的溫床,業者苦不堪言。

又如「國營事業民營化」,政府光說不練,因為太多政治考量,淪為政治酬庸的工具,自然無法提升效率,反而成為財政包袱;加入WTO後,國內市場的自由化也只是選擇性實施,對於外商在大陸進口的管制都未鬆綁,結果是外資抱怨連連,甚至撤離台灣。

台灣這幾年來在國際化、自由化的進程上不進反退,可說是故步自封的鎖國政策,結果反而是「對中國大陸無效」,「對競爭對手(日、韓)有利」,「對台灣有害」,作繭自縛的結果當然是自討苦吃。

若非台灣的企業靠本身的努力積極走進國際社會,紛紛到外國投資或是在出口貿易上對經濟的貢獻,台灣早就出現貿易逆差和經濟負成長了;政府不但不知感謝這些對台灣經貿有功的民間企業,反將台灣M型社會的罪名怪罪在台商身上,更顯示政府不知拚經濟為何物,實在很難寄望這種政府會走上「國際化」、「自由化」的正軌。因此,寄望未來的立法院和國家領導人,落實正確的自由化、國際化政策,讓台灣能夠在勤奮、踏實的基礎上,靈活、彈性地參與國際競爭,進而再造經濟榮景,台灣才能在國際舞台上大展身手!(五之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