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載-身心自在

↑TOP

諸位臺大醫院的工作人員,今天我要講的主題是「身心自在」。一般而言,在通常的狀態下,我們的身心是不自在的。首先,我們的身分是不自在的,像諸位在醫院裡是醫師,在家庭裡是家長、配偶、父母的子女,在社會上也扮演了很多角色。我們扮演的每個角色是不是都稱心如意?實際上我們不滿意別人、別人不滿意我們的情況是很多的。

第二是工作的不自在,雖然工作上有時候得心應手、左右逢源,但不一定經常保持這種狀態。第三是生活的不自在,我們生活中的各種環境,並不是樣樣都非常好,例如熱的時候覺得太熱;冷的時候又覺得太冷。第四是健康的不自在,包括醫生、護士在內,每個人無法永遠不害病、不頭痛,不能永遠沒有問題。

從不自在轉為比較自在

以上這些都是不自由、不自在的,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在這些狀況之下,做到「比較自在」。所謂「比較」是指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例如:當自己覺得痛苦,但看到別人比自己更不自在的時候,就覺得自己比較自在。善與人相處的人是比較自在的,所謂「善與人相處」是說人際關係可以處理得很好,跟任何人都能相處愉快,因此遇到不順利時,有時會變成順利,這樣的人是比較自在的。

勤於工作本分的人也比較自在。勤於工作本分並不是工作狂,工作狂是一種病態、一種不自在,工作以後不一定很快樂。勤於本分工作,是說把自己該做的工作做好:醫師把醫師的工作做好、護士把護士的工作做好、母親把母親的工作做好,盡心盡力而為。另外,覺得義務要去做的,雖然可能不是自己原本該做的,但恰到好處幫人家做,也算是本分的工作。

懂得打理生活環境的人,也是比較自在的。怎麼打理呢?比如說我目前居住地方的樓上,成天都在施工,因為我在靜養,整天都聽到聲音。遇到這種不自在的事,怎麼辦?難道要氣得上下跳腳?跟人家吵架?這都不是辦法。於是我就想:既然沒辦法逃避,那就不逃避。於是休養期間,我能睡覺就睡覺,不能睡覺也沒關係,白天睡不著晚上可以睡,這樣一想,慢慢地施工聲音在我耳裡變成了習慣,就不再是干擾了。

精於養生保健的人,身體的病少一些,也比較自在。當然身體健康不一定能完全自在,但比起常生病的人,仍然比較自在。

動靜順逆皆自在

至於怎樣才能達到「動靜順逆皆自在」呢?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很重要的。要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需要有三項認知。首先,我們要認知人生的目的,在於不斷地學習和奉獻,用來感恩、報恩我們這個世界,而不是為了追求個人的名利、權勢。

我今天看到一位高中生,他考取了臺大的醫學院,他說自己已經看了很多醫學倫理的書,知道做了醫生之後要救人、助人,要為病人服務,這樣的學生就讀醫學院,以後一定會是好醫生。臺大醫院這樣的好醫生很多,但仍會有人受到外在誘惑。雖然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一個受到威脅利誘的人,如果能夠逃過來,他就自由了,只是一般人通常沒辦法。站在我的立場,世界上沒有壞人,有了地位、身分的時候,很多誘惑就會隨之而來,如果他的防護網──對人生的目的有充分認知,這個問題或許就不會發生。

其次,我們要認知人生的價值在於盡心盡力,以利人來利己。前幾天我和施振榮先生進行一場對談,施先生表示,經營企業一定要把利益他人當作是在利益自己,當他人有利益時,自己一定也會受益。將「利益他人」做為首要考慮、第一目標,大家一定願意使用他的產品,員工也願意盡心盡力,因為公司是為了利益人而不是利益老闆個人。在這樣的理念下,施先生於是成了一個大企業家。

第三,我們要認知動靜順逆的遭遇,自己最多只能掌控其中一半,另一半往往無法預期,既然如此,對於不如意的、不能預期的、不能掌控的事情,我們應該視為預料中的事。我們的生活中,有所謂的「及時雨」,就是要什麼的時候正好就出現了,但是也有「暴風雨」,當然沒有人會喜歡暴風雨,但是我們知道這是在所難免的狀況,只要去理解、認知這個狀況,就不會覺得失意或是不滿意。

諸位一定聽說過「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既然確定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那遇到不如意的事,不正符合我們心中的理解和認知,這不就是「如意」?比如說我到臺大醫院看病,看病時我的心裡已經有準備,人一定會生老病死,有病是正常的,有了病一定會痛苦,不接受痛苦,痛苦就多一些;願意接受它,痛苦就少一些。

運用禪學身心自在

如何做到真正的身心自在?有的人在觀念上可以做到自在,一旦面臨到有狀況、有問題的時候,雖然知道觀念和道理,卻沒有辦法自在。我認識一位老先生,他學佛,用佛法寫書、演講,七十多歲時老伴往生了,他告訴我:「我的老伴走了,我不能活了。」我說:「你學了幾十年的佛,這樣是很顛倒的。」他說:「法師,因為你沒有太太,無法體會我的心情啊!」我想請問諸位:假設你的另一半往生了,你會怎麼樣?你如何處理自己?那個時候,人通常都很悲傷,沒有辦法自在,怎麼辦?

這時可以運用禪學的方法、禪學的觀念。禪學的觀念是什麼?就是要知道身心是無常的,環境也是無常的,變好、變壞都是正常的現象,我們沒辦法抗拒和逃避這些現象,就應該「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這四句話是我在演講時經常講的,很有用。遇到狀況,好好面對它,面對、接受了以後還要去處理,處理以後就坦然接受,心裡不再怨天尤人。

有了這樣的觀念之後,是不是種種難受的、不平的心理狀態就都可以平衡?不一定,一定還要再下一點工夫,這就要運用禪學的方法了。

禪學方法就是放鬆身體的神經、放鬆肌肉。現在請大家把兩隻手輕鬆放在膝蓋上,眼睛閉起來,身體輕鬆地靠在椅背上,眼球不要用力。當我們思考的時候,眼球是用力的;做觀察的時候,眼球也是用力的;甚至講話的時候,眼睛也是用力的,一旦眼睛不用力,頭腦就是輕鬆的。眼球不用力就好像快睡著了一樣,頭腦裡什麼牽掛都沒有。

接下來肩膀不要用力、兩隻手不要用力、兩條腿不要用力,只有身體坐在椅子上、背靠在椅子上的感覺,其他的都沒有。還有小腹也要放鬆,不要緊張,通常我們在思考、工作、跟人講話的時候,小腹是緊張的;當小腹放鬆,我們身體的神經、肌肉、關節都會放鬆。然後,請開始體驗自己的呼吸,從鼻孔出和入的感覺。請大家不要控制呼吸的長、短、深、淺,只知道呼吸自然地從鼻孔進和出的感覺。鼻孔的感覺就是在鼻孔部位,不要去想肺部、胸部怎麼樣,也不要去管呼吸吸到哪裡,只要體驗呼吸在鼻孔出和入的感覺。

禪學的方法就這麼簡單,從眼睛閉起來、眼球放鬆、肩頭放鬆、小腹放鬆、手放鬆、腳放鬆,專注體驗呼吸,覺得非常舒服。當身體放鬆以後,我們的身、心是調和的,心裡就不會去跟自己產生衝突,身體也不會有太多負擔,進一步體驗到身心和環境是統一的,和宇宙是統一的。禪的最高境界,是體驗到身心、環境、宇宙都不存在,雖然說不存在,其實處處都是存在,感覺到任何地方都是你自己,卻沒有覺得哪個東西是你自己,如果到了這樣的境界,就非常地自由、自在了。

以上的內容,一般人都會講,但講了之後卻不一定有用,如果經常練習、訓練這樣的觀念才有作用;如果只是有觀念,自己卻沒有訓練自己,就會像我剛才講的那位老先生,他的夫人往生了,他也沒有辦法活下去。如果有禪修的觀念、禪修的方法,也許心裡還是覺得不捨,但一定不會那麼痛苦。


(二○○六年七月二十日講於臺大醫院「職工座談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