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云何為『眾生往生阿彌陀佛國者有三輩』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往生阿彌陀佛國者有三輩』?依《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開示:其世間人民,若善男子、善女人,願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有三輩,作德有大小,轉不相及。何等為三輩?所謂
- 最上第一輩者,當去家捨妻子斷愛欲,行作沙門,就無為之道,當作菩薩道,奉行六波羅蜜經者。作沙門不虧經戒,慈心精進,不當瞋怒,不當與女人交通。齋戒清淨,心無所貪慕,至誠願欲往生阿彌陀佛國,常念至心不斷絕者。其人便於今世求道時,即自然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及諸菩薩、阿羅漢。其人壽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即自與諸菩薩、阿羅漢,共翻飛行迎之,則往生阿彌陀佛國,便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即自然受身長大,則作阿惟越致菩薩。便即與諸菩薩,共翻輩飛行,供養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即逮智慧勇猛,樂聽經道,其心歡樂。所居七寶舍宅,在虛空中,恣隨其意。在所欲作為,去阿彌陀佛近。諸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當精進持經戒,奉行如是上法者,則得往生阿彌陀佛國,可得為眾所尊敬。是為上第一輩。
- 其中輩者,其人願欲往生阿彌陀佛國,雖不能去家捨妻子斷愛欲,行作沙門者。當持經戒無得虧失,益作分檀布施,常信受佛經語深,當作至誠中信;飯食諸沙門,作佛寺、起塔,散華、燒香、然燈,懸雜繒綵;如是法者,無所適莫。不當瞋怒,齋戒清淨,慈心精進,斷愛欲念。欲往生阿彌陀佛國,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其人便於今世,亦復於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其人壽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即化,令其人目自見阿彌陀佛及其國土。往至阿彌陀佛國者,可得智慧勇猛。其人奉行施與如是者,若其人然後復中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諸善後世得其福,不信有彌陀佛國,不信有往生其國。雖爾者,其人續念不絕,暫信暫不信,意志猶豫無所專據。續其善願為本,故得往生。其人壽命病欲終時,阿彌陀佛即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見之。口不能復言,但心中歡喜踊躍,意念言:『我悔不知益齋戒作善,今當往生阿彌陀佛國。』其人即心自悔過,悔過者小差少無所復及。其人壽命終盡,即往生阿彌陀佛國。不能得前至阿彌陀佛所,便道見阿彌陀佛國界邊自然七寶城中,心便大歡喜,便止其城中。即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則受身自然長大。在城中於是間五百歲,其城廣縱各二千里。城中亦有七寶舍宅,中外內皆有七寶浴池。浴池中亦有自然華香繞,浴池上亦有七寶樹重行;亦皆復作五音聲。其欲飯食時,前有自然食,具百味飲食;在所欲得應意皆至。其人於城中亦快樂,其城中比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雖爾,其人城中不能得出,復不能得見阿彌陀佛,但見其光明,心自悔責,踊躍喜耳。亦復不能得聞經;亦復不能得見諸比丘僧;亦復不能得見知阿彌陀佛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狀貌何等類。其人愁苦如是比,如小適耳。佛亦不使爾身,行所作自然得之,皆心自趣向道,入其城中。其人本宿命求道時,心口各異,言念無誠信,狐疑佛經;復不信向之,當自然入惡道中;阿彌陀佛哀愍,威神引之去爾。其人於城中,五百歲乃得出。往至阿彌陀佛所聞經,心不開解;亦復不得在諸菩薩、阿羅漢、比丘僧中聽經。以去所居處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隨意高大在虛空中。復去阿彌陀佛甚大遠,不能得近附阿彌陀佛。其人智慧不明,知經復少,心不歡喜,意不開解。其人久久,亦自當智慧開解知經,明健勇猛,心當歡喜,次當復如上第一輩。所以者何?其人但坐前世宿命求道時,不大持齋戒,毀失經法,意志狐疑,不信佛語,不信佛經深,不信分檀布施作,善後世當得其福;復坐中悔,不信往生阿彌陀佛國,作德不至心,用是故爾。是為第二中輩。
- 其三輩者,其人願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若無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燒香、散華、然燈,懸雜繒綵,作佛寺起塔,飯食諸沙門者。當斷愛欲無所貪慕,得經疾慈心精進,不當瞋怒,齋戒清淨,如是法者。當一心念欲往生阿彌陀佛國,晝夜十日不斷絕者。壽命終即往生阿彌陀佛國,可得尊敬,智慧勇猛。其人作是以後,若復中悔,心意狐疑,不信作善後世當得其福;不信往生阿彌陀佛國。其人雖爾,續得往生。其人壽命病欲終時,阿彌陀佛,即令其人,於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土。心中大歡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諸善,今當往生阿彌陀佛國。』其人但念是,口不能復言,即自悔過,悔過者差減少悔無所復及。其人命終,即生阿彌陀佛國。不能得前至,便道見二千里七寶城中,心獨歡喜,便止其中。亦復於七寶浴池蓮華中化生,即自然受身長大。其城亦復如前城法,比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其人亦復於城中,五百歲竟乃得出。至阿彌陀佛所,心中大喜。其人聽聞經,心不開解,意不歡樂,智慧不明,知經復少。所居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隨意高大在虛空中。復去阿彌陀佛大遠,不能得近附阿彌陀佛,亦復如是第二中輩狐疑者也。其人久久,亦當智慧開解,知經勇猛,心當歡樂,次如上第一輩也。所以者何?皆坐前世宿命求道時,中悔狐疑,暫信暫不信,不信作善得其福德,皆自然得之爾。隨其功德有所鉉不鉉,各自然趣向,說經行道,卓億萬超絕不相及。
由此觀之,如是『三者』,即所謂眾生往生阿彌陀佛國者有三輩,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阿彌陀佛國』者,又名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土名,因其國只有快樂而無痛苦,故名。又稱西方淨土,就念佛之言,雖通於諸佛,然諸大乘中念佛之言,獨限於西方之阿彌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眾生往生佛國之誓願者,法界諸佛中獨阿彌陀一佛也。又『往生』者,去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謂之往,化生於彼土蓮華中,謂之生。往生之言雖通於諸受生,而諸教所勸之行,偏在極樂,故常以為對於極樂之別名,是淨土門之至要骨目也。又『三輩』者,此三輩與《觀經》所說之九品有同異之諸釋。為曇鸞,淨影,嘉祥法位,龍興,憬興,源清之七師,以此為同。天台,義寂,孤山,靈芝之四家以此為別。淨土一家從鸞師之說,但視為開合之異耳。如同《曇鸞之略論》曰:「無量壽經中唯有三輩上中下,無量壽觀經中一品分為上中下,三三而九,合為九品。」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21年5月12日星期三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官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