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修行念佛法門的三資糧:信、願、行↑TOP
修念佛法門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是信心,第二是願心,第三則是精進念佛行。
一、信
修行佛教任何一種法門首先都要強調「信」,因為有信心才有願心。佛教和一般宗教不同,認為相信神就可以了,佛教說的信,是要相信佛、法、僧三寶,而且還要相信自己,不僅相信自己心外的諸佛是已成的佛,還要相信自己是未成的佛。
首先要相信釋迦牟尼佛以及他說的「法」,佛陀說的法相當多,每一種都絕對可靠,只要運用就會產生功能,目前我們在修念佛法門,當然要相信「念佛法門」。
《阿含經》裡有六念、八念、十念各種讓我們繫念的法門,但是以念佛為第一首要。念佛可以念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僅現在佛就有十方諸佛,但是為什麼只念阿彌陀佛呢?釋迦牟尼佛並沒有這麼說,只是因為他讚歎最多的是阿彌陀佛,譬如在翻譯成中文的六百多部大乘經典中,就有二百七十幾部是介紹阿彌陀佛,可見在諸佛法門中,最受釋迦牟尼佛讚歎,也最鼓勵大眾修行的,就是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念佛法門也是各大宗派共同的修行法門,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印度佛教有「空」、「有」兩派的大乘學派,「空」是講性空的龍樹菩薩,「有」則是講唯識的世親、無著菩薩,而這兩派大師都有關於阿彌陀佛法門的論著,龍樹菩薩的《十住毘婆沙論》及世親菩薩的《往生淨土論》即是修行淨土法門非常重要的依據。此外,密教也鼓勵大家修淨土法門,在密教法門裡最著名的「破瓦法」就相當於念佛法門。而在中國,念佛法門也受到各宗各派的讚歎,像禪宗,即主張禪淨雙修,律宗、天台宗、華嚴宗也不例外,而且所鼓勵的就是阿彌陀佛的法門。而明末的時候,蕅益大師還稱「念佛三昧」為「寶王三昧」,所謂「寶王」就是「寶中之王」,意即是法寶之中最好的。所以,我們要相信念佛法門,特別是念阿彌陀佛的法門是一切法門之中最好的。
接著要相信自己最適合修行念佛法門,否則也不會有這樣的福德因緣來參加念佛共修,所以,不管過去用什麼法門,現在就要死心塌地、沒有一點懷疑,相信念佛法門就是你最好的法門。
此外,要相信因果,念佛的工夫是因,得生淨土是果;如果不相信因果,也就不需要念佛,因為念了沒有什麼用處。還要相信事和理;事是一心一意持名念佛,到達身心合一、身心一致,身、心、口三業相應,最後再念到念念是佛號,就可以斷煩惱,而見到理。理是眾生或十方一切諸佛所共有,可以稱作佛性,也可以稱為清淨心、智慧心;持名念佛的目的就是希望能達成與諸佛相同的目的,而這就是理。如果不相信有「事」,就沒有方法,也根本沒有念佛這樁事;如果不相信有「理」,即使念佛也不能成佛,也不相信自己跟諸佛相同,要成就更不容易了。
最後是相信師父的指導,師父告訴你如何念佛,就專心一意地相信這樣的念佛方法對你最有用、最能著力,不能夠說試試看,絕對要百分之百的相信,那一定會念得很好。然而信心更深的意義,還是必須回歸自己;相信自己有這樣的需要、這樣的能力,只是現在還沒有得到,還沒有表現出來。
我們也要相信,有一個比我們現在愚癡凡夫所處的環境更好的地方,那就是佛國淨土;相信我們普通人只要照著佛法的知見和修行的方法去做,一定會比現在更好。在人間先修生淨土的因,才能夠得到佛國淨土的果,所以在還沒有生淨土之前,在人間就應該努力。因此,我們法鼓山 提倡的人間淨土與西方淨土並沒有衝突,而且根本是一致的。建設人間淨土的過程,事實上就是在為生極樂世界而準備,是生彌陀淨土的一個前方便,也就是修淨土資糧。我們除了先在人間使自己清淨,還要幫助他人清淨,這是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工作。如果不相信我們人間會更好一些,那還要佛法做什麼?也不需要修行了。
在人間,不管是哪一個時代,都有許多人為或自然的狀況使得我們不快樂,使得環境不安定、不安全,而這一些其實用修行的方法都可以改變。因為大家不修行,內心很痛苦、很煩惱,所以才造成社會和世界的不安寧。如果修行,讓心清淨了,我們的環境也跟著清淨,這就是心淨國土淨。且內心清淨,會覺得世界並沒有那麼可怕、那麼討厭,那就是在人間淨土之中,然後再求生西方淨土就非常容易,也非常可靠。
所以,「信」對淨土的念佛法門來說特別重要,信心如果不深切,願心就發不出來;如果不相信諸佛,也不相信自己念佛將來會成佛,這樣還要念什麼佛呢?
二、願
(一) 通願與別願
「願」有兩種 ,一種是「通願」,亦稱「共願」,一種是「別願」。一切諸佛都必須發的願,是通願,即我們每天早晚課誦念的〈四弘誓願〉,也就是發菩提心;別願則是諸佛個別成就的願力,對阿彌陀佛來說,就是四十八願。唯有我們也發了諸佛的通願,才有進入諸佛國土的希望,也唯有能與某佛的別願相應了,才有生到某佛國土的可能。
菩提心就是發成佛的願心,成佛一定要先救濟眾生、利益有情,也就是行菩薩道。阿彌陀佛是因為發了成熟眾生、莊嚴國土的大願,所以成佛。他的功能和目的,就是要接引一切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他成就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救濟眾生、為了接引眾生到極樂世界修行,完成菩薩道,這就是成熟眾生。因此,念佛的人在未往生之前就要發成佛的願心,並且願臨命終時,能以阿彌陀佛慈悲本願的力量到極樂世界去,然後見佛聞法而悟道。但不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什麼都不管了,同時還要學習阿彌陀佛,願未來也能夠莊嚴國土、成熟眾生,倒駕慈航來普度眾生,這就與阿彌陀佛的願力完全相應。
西方彌陀淨土比所有的諸佛淨土都慈悲、方便、容易,因為求生西方淨土沒有任何的條件,唯一的條件就是願意生淨土。只要你願意,希望自己能夠生到西方淨土去就能去,這個願意就是發願。
(二) 依願而行
發了願就要照著去做,就好像當你發願要來參加佛七,首先就要把身心調整一下,準備好簡單的用具、衣服,還要計畫交通方式,看是走路或是坐車子,但重要的是方向不要弄錯了,不要坐了飛機卻去了香港、美國,那就背道而馳了。因此,照著方向走,一定能到達,這就是願,有願一定成功。
但是也有些菩薩本來想要參加,結果臨時發生狀況取消了。其實,如果信心和願心非常堅定,一定能來;如果有信心,但不是那麼堅固,有願心,但不是那麼懇切,抱著假如沒有事能去也很好的態度,那麼只要稍微有一點事,就會變成理由,心想,反正下次還有機會,這很可能就來不了了。如果願心很懇切的人,覺得任何事都不如念佛重要,那還有什麼能阻礙他呢?許多人認為家庭、事業很重要,就沒想到念佛是重要之中最重要的事情。念佛是與三世諸佛相應的事,與我們永遠的未來息息相關,其他的事佛七之後再處理,佛七一旦過去了,就沒有機會。
所以,願心不夠堅定懇切的人,容易中途退卻,因此要時時發願,才能堅定信心,如願而行。願是內心所希望的,只要不斷地發願、不斷地朝心願的方向努力,就能夠成就。
以我來說,我出生的時候,時代環境非常混亂,因為家裡沒有錢,因緣際會之下便出家了。出家之後,發現佛法很好,但是知道的人很少,誤解的人又很多,於是發願要把知道的佛法告訴他人。但我並沒有發狂似地立刻要去弘法,只是想有機會一定要把佛法讀懂,然後讓別人也懂,結果一路走來,就變成法師了。
然而這一路我都是從種種波折阻礙中走過來的,支持我的就是那個最初發的願。只要有機會,我就會用筆來寫、用口來傳,即使機會並不是很多,我還是不斷地發願,沒有因此失去信心。只要有一個人聽到我講的、看到我寫的,就沒有白費。人多,我不嫌多;人少,我也不嫌少,有多少影響力就做多少事。
不斷努力下來,跟我出家的人多了,跟我學佛的人也多了,原來農禪寺只有五十坪大,現在已漸漸擴充,皈依典禮時,還可以容納兩千人,有一次辦園遊會,甚至有幾萬人參加。這麼一個小小的地方竟然發展成這樣......
(節錄自:第二篇、第二章)
一、信
修行佛教任何一種法門首先都要強調「信」,因為有信心才有願心。佛教和一般宗教不同,認為相信神就可以了,佛教說的信,是要相信佛、法、僧三寶,而且還要相信自己,不僅相信自己心外的諸佛是已成的佛,還要相信自己是未成的佛。
首先要相信釋迦牟尼佛以及他說的「法」,佛陀說的法相當多,每一種都絕對可靠,只要運用就會產生功能,目前我們在修念佛法門,當然要相信「念佛法門」。
《阿含經》裡有六念、八念、十念各種讓我們繫念的法門,但是以念佛為第一首要。念佛可以念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僅現在佛就有十方諸佛,但是為什麼只念阿彌陀佛呢?釋迦牟尼佛並沒有這麼說,只是因為他讚歎最多的是阿彌陀佛,譬如在翻譯成中文的六百多部大乘經典中,就有二百七十幾部是介紹阿彌陀佛,可見在諸佛法門中,最受釋迦牟尼佛讚歎,也最鼓勵大眾修行的,就是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念佛法門也是各大宗派共同的修行法門,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印度佛教有「空」、「有」兩派的大乘學派,「空」是講性空的龍樹菩薩,「有」則是講唯識的世親、無著菩薩,而這兩派大師都有關於阿彌陀佛法門的論著,龍樹菩薩的《十住毘婆沙論》及世親菩薩的《往生淨土論》即是修行淨土法門非常重要的依據。此外,密教也鼓勵大家修淨土法門,在密教法門裡最著名的「破瓦法」就相當於念佛法門。而在中國,念佛法門也受到各宗各派的讚歎,像禪宗,即主張禪淨雙修,律宗、天台宗、華嚴宗也不例外,而且所鼓勵的就是阿彌陀佛的法門。而明末的時候,蕅益大師還稱「念佛三昧」為「寶王三昧」,所謂「寶王」就是「寶中之王」,意即是法寶之中最好的。所以,我們要相信念佛法門,特別是念阿彌陀佛的法門是一切法門之中最好的。
接著要相信自己最適合修行念佛法門,否則也不會有這樣的福德因緣來參加念佛共修,所以,不管過去用什麼法門,現在就要死心塌地、沒有一點懷疑,相信念佛法門就是你最好的法門。
此外,要相信因果,念佛的工夫是因,得生淨土是果;如果不相信因果,也就不需要念佛,因為念了沒有什麼用處。還要相信事和理;事是一心一意持名念佛,到達身心合一、身心一致,身、心、口三業相應,最後再念到念念是佛號,就可以斷煩惱,而見到理。理是眾生或十方一切諸佛所共有,可以稱作佛性,也可以稱為清淨心、智慧心;持名念佛的目的就是希望能達成與諸佛相同的目的,而這就是理。如果不相信有「事」,就沒有方法,也根本沒有念佛這樁事;如果不相信有「理」,即使念佛也不能成佛,也不相信自己跟諸佛相同,要成就更不容易了。
最後是相信師父的指導,師父告訴你如何念佛,就專心一意地相信這樣的念佛方法對你最有用、最能著力,不能夠說試試看,絕對要百分之百的相信,那一定會念得很好。然而信心更深的意義,還是必須回歸自己;相信自己有這樣的需要、這樣的能力,只是現在還沒有得到,還沒有表現出來。
我們也要相信,有一個比我們現在愚癡凡夫所處的環境更好的地方,那就是佛國淨土;相信我們普通人只要照著佛法的知見和修行的方法去做,一定會比現在更好。在人間先修生淨土的因,才能夠得到佛國淨土的果,所以在還沒有生淨土之前,在人間就應該努力。因此,我們法鼓山 提倡的人間淨土與西方淨土並沒有衝突,而且根本是一致的。建設人間淨土的過程,事實上就是在為生極樂世界而準備,是生彌陀淨土的一個前方便,也就是修淨土資糧。我們除了先在人間使自己清淨,還要幫助他人清淨,這是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工作。如果不相信我們人間會更好一些,那還要佛法做什麼?也不需要修行了。
在人間,不管是哪一個時代,都有許多人為或自然的狀況使得我們不快樂,使得環境不安定、不安全,而這一些其實用修行的方法都可以改變。因為大家不修行,內心很痛苦、很煩惱,所以才造成社會和世界的不安寧。如果修行,讓心清淨了,我們的環境也跟著清淨,這就是心淨國土淨。且內心清淨,會覺得世界並沒有那麼可怕、那麼討厭,那就是在人間淨土之中,然後再求生西方淨土就非常容易,也非常可靠。
所以,「信」對淨土的念佛法門來說特別重要,信心如果不深切,願心就發不出來;如果不相信諸佛,也不相信自己念佛將來會成佛,這樣還要念什麼佛呢?
二、願
(一) 通願與別願
「願」有兩種 ,一種是「通願」,亦稱「共願」,一種是「別願」。一切諸佛都必須發的願,是通願,即我們每天早晚課誦念的〈四弘誓願〉,也就是發菩提心;別願則是諸佛個別成就的願力,對阿彌陀佛來說,就是四十八願。唯有我們也發了諸佛的通願,才有進入諸佛國土的希望,也唯有能與某佛的別願相應了,才有生到某佛國土的可能。
菩提心就是發成佛的願心,成佛一定要先救濟眾生、利益有情,也就是行菩薩道。阿彌陀佛是因為發了成熟眾生、莊嚴國土的大願,所以成佛。他的功能和目的,就是要接引一切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他成就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救濟眾生、為了接引眾生到極樂世界修行,完成菩薩道,這就是成熟眾生。因此,念佛的人在未往生之前就要發成佛的願心,並且願臨命終時,能以阿彌陀佛慈悲本願的力量到極樂世界去,然後見佛聞法而悟道。但不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什麼都不管了,同時還要學習阿彌陀佛,願未來也能夠莊嚴國土、成熟眾生,倒駕慈航來普度眾生,這就與阿彌陀佛的願力完全相應。
西方彌陀淨土比所有的諸佛淨土都慈悲、方便、容易,因為求生西方淨土沒有任何的條件,唯一的條件就是願意生淨土。只要你願意,希望自己能夠生到西方淨土去就能去,這個願意就是發願。
(二) 依願而行
發了願就要照著去做,就好像當你發願要來參加佛七,首先就要把身心調整一下,準備好簡單的用具、衣服,還要計畫交通方式,看是走路或是坐車子,但重要的是方向不要弄錯了,不要坐了飛機卻去了香港、美國,那就背道而馳了。因此,照著方向走,一定能到達,這就是願,有願一定成功。
但是也有些菩薩本來想要參加,結果臨時發生狀況取消了。其實,如果信心和願心非常堅定,一定能來;如果有信心,但不是那麼堅固,有願心,但不是那麼懇切,抱著假如沒有事能去也很好的態度,那麼只要稍微有一點事,就會變成理由,心想,反正下次還有機會,這很可能就來不了了。如果願心很懇切的人,覺得任何事都不如念佛重要,那還有什麼能阻礙他呢?許多人認為家庭、事業很重要,就沒想到念佛是重要之中最重要的事情。念佛是與三世諸佛相應的事,與我們永遠的未來息息相關,其他的事佛七之後再處理,佛七一旦過去了,就沒有機會。
所以,願心不夠堅定懇切的人,容易中途退卻,因此要時時發願,才能堅定信心,如願而行。願是內心所希望的,只要不斷地發願、不斷地朝心願的方向努力,就能夠成就。
以我來說,我出生的時候,時代環境非常混亂,因為家裡沒有錢,因緣際會之下便出家了。出家之後,發現佛法很好,但是知道的人很少,誤解的人又很多,於是發願要把知道的佛法告訴他人。但我並沒有發狂似地立刻要去弘法,只是想有機會一定要把佛法讀懂,然後讓別人也懂,結果一路走來,就變成法師了。
然而這一路我都是從種種波折阻礙中走過來的,支持我的就是那個最初發的願。只要有機會,我就會用筆來寫、用口來傳,即使機會並不是很多,我還是不斷地發願,沒有因此失去信心。只要有一個人聽到我講的、看到我寫的,就沒有白費。人多,我不嫌多;人少,我也不嫌少,有多少影響力就做多少事。
不斷努力下來,跟我出家的人多了,跟我學佛的人也多了,原來農禪寺只有五十坪大,現在已漸漸擴充,皈依典禮時,還可以容納兩千人,有一次辦園遊會,甚至有幾萬人參加。這麼一個小小的地方竟然發展成這樣......
(節錄自:第二篇、第二章)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