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云何為『眾生欲求之菩提』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欲求之菩提』?茲依《大乘同性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 無有是菩提。
- 無根是菩提。
- 無住是菩提。
- 無垢是菩提。
- 無塵是菩提。
- 無我是菩提。
- 不可捉是菩提。
- 無色是菩提。
- 無形是菩提。
- 無此是菩提。
- 無彼是菩提。
- 無憂是菩提。
- 無惱是菩提。
- 無著是菩提。
- 無染是菩提。
- 無邊是菩提。
- 無為是菩提。
- 無濁是菩提。
- 已過一切根是菩提。
- 除一切憶想念是菩提。
- 已過一切有行是菩提。
- 無底是菩提。
- 難知是菩提。
- 甚深是菩提。
- 無字是菩提。
- 無相是菩提。
- 寂靜是菩提。
- 清淨是菩提。
- 無上是菩提。
- 無譬喻是菩提。
- 無求是菩提。
- 無斷是菩提。
- 不壞是菩提。
- 無破是菩提。
- 無思惟是菩提。
- 無物是菩提。
- 無為是菩提。
- 無見是菩提。
- 無害是菩提。
- 無明是菩提。
- 無流注是菩提。
- 常住是菩提。
- 虛空是菩提。
- 無等等是菩提。
- 不可說是菩提。
由此觀之,如是『四十五者』,即所謂眾生欲求之菩提,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菩提』者,Bodhi,舊譯為道,新譯為覺。道者通義,覺者覺悟之義。然所通所覺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槃,斷煩惱障而證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為之諸法,斷所知障而知諸法之一切種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於此二者,故謂之大菩提。如同《智度論》曰:「菩提名諸佛道。」《止觀》曰:「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稱道。」《大乘義章》曰:「菩提胡語,此翻名道。果德圓通,名之為道。」《安樂集》曰:「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8年12月17日星期一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