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云何為『菩薩有十法名為乞食』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有十法名為乞食』?依《寶雲經》開示:菩薩有十法名為乞食。何等為十?所謂菩薩

  1. 【為益眾生令得福故以乞食】。菩薩乞食見諸眾生善根鮮少,受乞食法為利益眾生故。若城邑聚落到中乞食,繫念不捨威儀具足。若顧視時終不輕躁,舉動安庠諸根寂定,諦視目前不過一尋,於佛法僧深生信敬,然後乞食。
  2. 【次第乞食】。次第乞食心無算擇,剎利婆羅門富貴之家一向次第食足便止。除惡狗新生犢母先破禁戒墮畜生中,若男若女童男童女諸能擾惱者皆悉不往,可譏嫌處亦皆不往,次第先食。
  3. 【好惡隨時】。於好於惡,其心正等。
  4. 【不生悔恨】。不得生著不得生瞋,於諸眾生不起憎愛。
  5. 【小欲知足】。少欲知足隨得多少,還至僧坊安置衣缽,至洗足處。
  6. 【乞食得已與人共同】。若到佛像塔寺眾僧所恭敬供養,乞食之食分作四分:一分與同梵行者;第二分與窮下乞食之者;第三分與諸鬼神;第四分自供身食。
  7. 【於食好惡不生增減】。我今食者但念修道,不應於食而起染著。
  8. 【於食好惡不生貪著】。我今食者但念修道,亦不憍逸貪嗜無厭。
  9. 【於食知量趣向於善】。作如是食為存此身濟其軀命,是故於食趣得安身,不使羸乏亦不令肥。若身羸瘦妨廢行道,若食厚重復多睡眠。為行道故,於食知節不多不少。
  10. 【修集善根離諸取著】。勤修精進除去懈怠,為滿菩提覺支。滿菩提覺支故我見得滅,我見滅故能以身肉施於眾生。

         由此觀之,如是『十法』,即所謂菩薩有十法名為乞食,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乞食』者,十二頭陀行之一。比丘為資自己之色身,乞食於人也,是為清淨之正命。若自作種種生業而自活,稱為邪命。梵云分衛。如同《大乘義章》曰:「專行乞食。所為有二:一者為自,省事修道。二者為他,福利世人。」《行事鈔》曰:「善見云:三乘聖人悉皆乞食。」又「善見云:分衛者乞食也。」《法集經》曰:「行乞食者,破一切憍慢。」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8211日星期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