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云何為『菩薩有十法名為常在禪定』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有十法名為常在禪定』?依《寶雲經》開示:菩薩有十法,名為常在禪定。何等為十?所謂菩薩

  1. 【觀身身念處】。云何觀身念處攝心而行?謂以正智慧選擇諸惡除去不善,從足至頂乃至腦膜,觀察諸分無我我所,念念不住是敗壞法,筋脈所纏臭穢可惡純集惡色。如是觀察,橫生身想我所之想,以是因緣以是相貌,諦觀身相心得自在。
  2. 【觀受受念處】。云何觀受念處?謂菩薩作是念:觀察一切諸受悉皆是苦,凡夫愚人倒生樂想,愚癡無智不識苦樂。賢聖之人悉觀是苦,勤修方便斷除是苦,亦教餘眾生如是觀受,不憎不愛斷於諸受。
  3. 【觀心心念處】。云何觀心意止觀心?謂無常而作常想,苦作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心甚猿猴如風動搖,念念不住速疾變異,是結使根本惡道之源,常生諂曲為煩惱主,亦是貪欲瞋恚愚癡因緣,是一切法宗主工匠心為前道,心從緣起悉知諸法,心如畫師畫一切像而心不知,心集諸業善惡所由,心如循環如旋火輪,心如火種然三有薪,心能生物猶如大水。觀察之者,當知心相是大患本,不令是心而得自在,若能於心得自在者,於一切法亦得自在。
  4. 【觀法法念處】。云何觀法念處?謂不善之法如實而知:貪欲瞋恚愚癡及所依起一切惡法,能修對治貪瞋癡等,斷除不善觀諸善法心樂隨順,繫心專念順行諸善,亦教他人同己所觀。
  5. 【阿練若處攝心而行】。云何名阿練若處?謂攝心離亂如法修行名阿練若處,名為無諍住處,亦名寂滅住處。此阿練若處,有諸天龍鬼神他心智者善見我心,是故我今不應起不善思覺,斷除不善覺勤修善覺,當令善覺常得增廣。
  6. 【觀於五欲攝心而行】。云何觀於五欲攝心修行?謂於五欲中不生喜樂亦不憎惡,於色聲香味觸,亦不生愛亦不憎惡,於此無體相法生憎愛心,便同愚癡凡夫嬰孩不善之者。又世尊說:若於法生愛樂亦生染著,若生染著便成愚癡,若生愚癡便是不識善惡,以是因緣墮於惡道。是故於此空法不應憎惡,若憎惡者名不堪忍,若不堪忍則增長恚心,為阿耆梨之所呵責,亦為同梵行者之所譏嫌。如是觀察五欲修行正念,心不染著亦不憎惡,亦教他人作如是觀。
  7. 【於村里營舍城邑聚落國土方所攝心而行】。云何菩薩於里巷村營城邑聚落國土方所,是中行住坐臥,於不善處於出家所,不應行處悉皆遠離。何處是不應行處?酤酒家婬女家王家,碁博之處,醉客之處,歌舞伎樂之處。如是種種非是出家所應到處皆悉不往,如是村邑聚落之處攝心而行。
  8. 【於名聞利養攝心而行】。云何於名聞利養攝心而行?謂於得利養處欲使檀越增長福業不為貪著,所得財利不作己想,與一切苦惱眾生悉皆共之,以是施因緣得名稱讚歎,雖得名稱讚歎,而不自舉不生憍慢不自憍逸。如是名稱讚歎不久自滅,誰有智者,於無常迅速不住之法不可保信。云何於中生於愛憎?何有智者?生己有想生憍逸心,是名菩薩於名聞利養攝心而行。
  9. 【於如來所制禁戒攝心而行】。云何菩薩於如來所制禁戒常念修行?謂過去諸佛履行禁戒,而得成佛乃至涅槃,未來諸佛亦履行禁戒,而得成佛乃至涅槃,現在諸佛亦履行禁戒,而得成佛乃至涅槃。作是觀察能持禁戒終不毀犯,是名善修是名善持。
  10. 【諸於煩惱起瞋恚處及心諂曲攝心而行】。云何菩薩於諸煩惱塵垢蓋障,能善修習攝心而行?謂菩薩善知煩惱結使塵垢蓋障,善知其因,善知所因起處從是因出,菩薩於結使蓋障常念攝心如是修行。

         由此觀之,如是『十者』,即所謂菩薩有十法名為常在禪定,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常在禪定』者,謂菩薩行住坐臥常在禪定之中。禪為梵語禪那之略,譯曰思惟修。新譯曰靜慮。思惟修者思惟所對之境,而研習之義,靜慮者心體寂靜,能審慮之義。定者,為梵語三昧之譯,心定止一境而離散動之義。即一心考物為禪,一境靜念為定也。故定之名寬,一切之息慮凝心名之,禪之名狹,定之一分也。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8129日星期一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