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從諸法體性平等無戲論三昧成就諸功德利』

 

     眾所周知:『菩薩摩訶薩』者,具名菩提薩埵摩訶薩埵。菩提薩埵作道眾生,新譯曰覺有情。摩訶薩埵作大眾生,新譯曰大有情。求道果之眾生,故云道眾生,求道果者通於聲聞緣覺,故為簡別於彼,更曰大眾生也。又菩薩有中高下之諸位,但為示地上之菩薩,更曰摩訶薩。如同《佛地論》曰:「菩薩摩訶薩者,謂諸薩埵求菩提故。此通三乘,為簡取大故,須復說摩訶薩言。(中略)此通諸位,今取地上諸大菩薩,是故復說摩訶薩言。」《法華嘉祥疏》曰:「摩訶薩埵者,摩訶云大。十地論云:大有三種。願大行大度眾生大。薩埵云眾生,即大眾生也。(中略)摩訶薩者簡異二乘,亦求小道,今明求於大道,故名大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從諸法體性平等無戲論三昧成就諸功德利』?依《月燈三昧經》開示:菩薩摩訶薩從諸法體性平等無戲論三昧成就諸功德利。所謂成就

  1. 十法。何者為十?即(1)身戒。(2)口戒。(3)意戒。(4)業清淨。(5)渡諸因緣。(6)悟解諸陰。(7)得界平等。(8)除諸入相。(9)斷滅諸愛。(10)證於無生。
  2. 復有十法。即(1)入諸法性。(2)顯示諸因。(3)不壞於果。(4)現見諸法。(5)修集於道。(6)與佛俱生。(7)智慧明利。(8)入諸眾生樂欲之智。(9)得於法智。(10)入無礙辯智。
  3. 復有十法。即(1)善知文字智。(2)已渡諸事。(3)得音聲智。(4)於界平等。(5)得界平等心生踊悅。(6)得於喜分。(7)得不曲心。(8)威儀調伏。(9)得質直心。(10)色無瞋變。
  4. 復有十法。即(1)面常怡悅。(2)言詞和雅。(3)恒先慰問。(4)常不懈怠。(5)恭敬尊長。(6)供養尊長。(7)生處知足。(8)修善無厭。(9)邪命清淨。(10)安住阿蘭若。
  5. 復有十法。即(1)地地安住智。(2)正念不忘。(3)得陰方便智。(4)界方便智。(5)入方便智。(6)證諸神通。(7)滅諸煩惱。(8)斷除習氣。(9)心常勇猛。(10)住不淨觀。
  6. 復有十法。即(1)知犯方便。(2)滅諸有流。(3)斷諸結使。(4)已渡諸有。(5)善識宿命。(6)於業果無疑。(7)於法思惟。(8)求於多聞。(9)得於利智。(10)得調伏地。
  7. 復有十法。即(1)不恃持戒。(2)不妄想分別。(3)無有輕躁。(4)住不退相。(5)出生善法。(6)厭離惡法。(7)不行煩惱。(8)不捨於學。(9)分別諸禪。(10)得一切眾生樂欲之智。
  8. 復有十法。即(1)善分別生處。(2)得於盡智。(3)善知語言智。(4)棄捨俗緣。(5)厭離三界。(6)不起下心。(7)不著諸法。(8)攝受正法。(9)守護正法。(10)知律方便。
  9. 復有十法。即(1)滅諸諍。(2)不相違。(3)不鬥訟。(4)忍平等。(5)得忍地。(6)自攝於忍。(7)善擇諸法。(8)心樂具戒。(9)決定方便善於問答。(10)善分別句義智。
  10. 復有十法。即(1)於法出生方便智。(2)善知義非義出生智。(3)前際智。(4)後際智。(5)現在智。(6)三世平等智。(7)善解三輪智。(8)心安住。(9)身安住。(10)善護威儀。
  11. 復有十法。即(1)不壞威儀。(2)分別威儀。(3)威儀端雅。(4)善解說誼。(5)得世智。(6)好施不慳。(7)恒舒施手。(8)常施不絕。(9)無物不施。(10)有慚。
  12. 復有十法。即(1)有愧。(2)棄捨惡心。(3)不捨頭陀。(4)於信無爽。(5)常行喜行。(6)捨所坐處施諸尊長。(7)捨於憍慢。(8)善攝於心。(9)善知心相應。(10)善知心起。
  13. 復有十法。即(1)善知義智。(2)善知法智。(3)遠離無智。(4)善入微細心。(5)識心自性。(6)善知法去來方便。(7)善知一切語言智。(8)善得詞無礙差別。(9)得義決定方便智。(10)棄捨非義。
  14. 復有十法。即(1)親近善人。(2)與之同事。(3)聽受其教。(4)遠離惡人。(5)修禪起通。(6)不著禪味。(7)遊戲神通。(8)得於世智。(9)遠離施設假名。(10)不厭有為。
  15. 復有十法。即(1)得利不忻。(2)逢衰不慼。(3)稱而不悅。(4)譏而不憂。(5)譽之不增。(6)毀之不減。(7)不苦。(8)不樂。(8)不親在家。(10)不在僧眾。
  16. 復有十法。即(1)捨不恭敬。(2)行於恭敬。(3)禮儀具足。(4)捨無禮儀。(5)不污俗家。(6)守護佛法。(7)宴默少言。(8)言行不麤。(9)與彼言談善能方便。(10)降伏諸怨。
  17. 復有十法。即(1)善知時節。(2)於諸凡夫不可知想。(3)於諸貧賤不起輕心。(4)有乞即施。(5)於諸貧者任乞不障。(6)於諸破戒不起嫌心。(7)念欲救彼。(8)善知所作。(9)攝受正法。(10)捨於財食。
  18. 復有十法。即(1)不營積聚。(2)讚歎持戒。(3)訶責犯戒。(4)奉持戒無有諂心。(5)一切所有悉皆能施。(6)誠心勸請。(7)如說而行。(8)承事智人。(9)於諸法決定深樂修行。(10)得譬喻智。
  19. 復有十法。即(1)於前際方便。(2)修善為首。(3)有諸方便。(4)斷除諸相。(5)棄捨諸想。(6)善知事相。(7)能演諸經。(8)於諸違順善得方便。(9)於諦決定。(10)證於解脫。
  20. 復有十法。即(1)所言真直。(2)顯自性智。(3)言說無疑。(4)繫想於空。(5)修於無相。(6)知無願性。(7)得四無畏。(8)於戒堅固。(9)入正具足。(10)得於智慧。
  21. 復有十法。即(1)繫想一緣。(2)少結親知。(3)不起濁心。(4)棄捨諸見。(5)得陀羅尼。(6)得智。(7)得明。(8)安住。(9)住持。(10)正勤。

    由此觀之,如是『諸法』,即所謂菩薩摩訶薩從諸法體性平等無戲論三昧成就諸功德利,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體性』者,物之實質為體,體之無改為性,體即性也。又『無戲論』者,以言嘲謔名為戲論。謂人欲得涅槃寂靜之樂,必須清淨口業,捨諸戲論,一循正語,是名無戲論。又『三昧』者,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華譯為正定,即離諸邪亂,攝心不散的意思。又『功德利』者,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想證得『歡喜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之果位,就時間而言,至少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至如同『十一、十二』之月亮,將圓未圓(因八地以上菩薩摩訶薩為『十三、十四』之月亮,而佛陀之福慧圓滿如『十五』之明月),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 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證得如同『初地(歡喜地)』以上菩薩摩訶薩果位,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直至成就『佛道』為止。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7624日星期六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