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何謂『菩薩總持莊嚴』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何謂『菩薩總持莊嚴』?依《大哀經》開示何謂菩薩總持莊嚴即所謂

(一)以有一事而為莊嚴。即其意常達未曾忽忘。

(二)有二事總持莊嚴。即(1)懷來道誼。(2)總攝無違。

(三)復有三事總持莊嚴。即(1)曉了諸誼(2)分別嚴飾美辭。(3)明誡所歸隨其方便。

(四)復有四事總持莊嚴。即(1)言無所著。(2)[*]辭。(3)所言柔和。(4)無刺譏辭。

(五)復有五事總持莊嚴。即(1)諸所聞聲唯歸於誼。(2)曉諸身識唯歸於慧。(3)一切經典唯歸經理。(4)了諸人響唯歸於法。(5)在於方俗歸度世行。

(六)復有六事總持莊嚴。(1)言行相應。(2)順從至誠所言清淨。(3)不懷自大行無所著。(4)無有諛諂言無所失。(5)修於大哀如應說法。(6)方便隨品而為宣說等講俗智。

(七)復有七事。即(1)其辯才智適發尋對。(2)辯才應機。(3)小辯才捷疾。(4)辯才無礙。(5)辯才無滯。(6)才無缺。(7)辯才應誼。

(八)復有八事總持莊嚴。即(1)曉了諸天所言。(2)解識諸龍音聲。(3)明察鬼神言響。(4)分別揵沓和語。(5)解阿須倫所詠。(6)達加留羅辭。(7)暢真陀羅所言。(8)識摩[*]勒及諸眾生口之所宣。

(九)復有九事總持莊嚴。即(1)不猗無為。(2)諸所修行而不怯弱。(3)勇猛說法。(4)其智慧聖不為虛偽。(5)曉了所說廣普具足。(6)其貢高者順為說法。(7)得平正者為說質直而開化之。(8)見有處者為現劫燒。(9)得境界者隨其學乘而為斑宣。

(十)復有十事總持莊嚴。即(1)從其志操不為眾生宣麤獷辭。(2)聞佛說法修習慧明不復志慕世俗之智。(3)言不可盡假一文辭耳。(4)其無所住為說無處。(5)說於諸佛諮嗟無量。(6)棄除惡趣塵勞麤辭。(7)說於滅度不可稱限。(8)忍於眾生無礙根本。(9)從佛之教。(10)忍於分別超異辯才。

    由此觀之,如『十類』即所謂菩薩總持莊嚴,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總持』者,梵語陀羅尼,譯言總持。持善不失,持惡不起之義。口念與定慧為體,菩薩所修之念定慧具此功德也。如同《維摩經註》曰:「總持者,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無所漏忘,謂之持。」菩薩總持之德無量。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3421日星期日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官網

http://blog.udn.com/famscl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blog.nownews.com/famscl/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msclhttp://blog.youthwant.com.tw/b.php?bid=905

http://www.facebook.com/notes/me/#!/famsc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