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何謂『菩薩以戒莊嚴』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何謂『菩薩以戒莊嚴』依《大哀經》開示何謂菩薩以戒莊嚴。所謂知則用

(一)    一事以戒莊嚴。即常愍眾生心不懷害矜哀群黎一切有命亦敬愛之莫不悅可。

(二)    復有二事以戒莊嚴。(1)杜塞惡趣。(2)開善趣門。

(三)    復有三事以戒莊嚴。即(1)身行清淨而無沾污。(2)口言清淨辭不麤獷。(3)其心清淨未嘗壞亂。

(四)    復有四事以戒莊嚴。即(1)如所志願必果無異。(2)如所約誓則得成就。(3)如所慕樂必成無違。(4)如所圖畫則得超至。

(五)    復有五事以戒莊嚴。(1)與禁戒士俱共精修。(2)學智慧未曾懈廢。(3)勤志解脫不懷慢恣。(4)修度見品未嘗休懈。(5)益加精進尊於無上無極滅度。

(六)    復有六事以戒莊嚴。即(1)無所毀犯亦不懷恨。(2)無所缺漏亦不捐棄。(3)不有沾污無所損落。(4)不為瑕疵修一清淨行。(5)而博聽受不從欲穢。(6)若有所聽不載仰人。

(七)    復有七事以戒莊嚴。即(1)戒品清淨。(2)布施清淨。(3)忍辱清淨。(4)進清淨。(5)禪思清淨。(6)智慧清淨。(7)善權清淨而無放逸。

(八)    復有八事以戒莊嚴。即(1)所處具足。(2)其地究竟。(3)所御備悉。(4)性戒周密。(5)不被燒害得至成就。(6)佛興出世得無所著。(7)無蓋普達。(8)得從善師所問具足。

(九)    復有九事以戒莊嚴。即(1)而於聖慧無所恐懼。(2)有所睹見而不怯弱。(3)了空慧。(4)分別善權。(5)習於清涼而無惱熱。(6)將護禁戒如蜂採華。(7)修治其心令無情欲。(8)其心調和不懷麤獷。(9)逮得調定中和之地。

(十)    復有十事以戒莊嚴。即(1)莊嚴其身具足諸相。(2)其口莊嚴言行相副。(3)其心莊嚴而無瑕疵。(4)國土莊嚴具足所願。(5)開化眾生莊嚴志性清淨。(6)所生莊嚴一切眾惡而無所犯。(7)菩薩行莊嚴學如來行。(8)慧莊嚴不懷自大。(9)道場莊嚴勸助眾德。(10)力無所畏不共法莊嚴。

    由此觀之,如是『十類』,即所謂菩薩以戒莊嚴,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者,梵名尸羅,即禁戒也,謂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惡業者。戒能生定,定能發慧,故學道人,以戒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3418日星期四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官網

http://blog.udn.com/famscl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blog.nownews.com/famscl/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msclhttp://blog.youthwant.com.tw/b.php?bid=905

http://www.facebook.com/notes/me/#!/famsc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