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何等為『菩薩之三十二寶心』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何等為『菩薩之三十二寶心』?依《大方等大集經》開示:有三十二菩薩寶心,如是心中悉無聲聞辟支佛心。何等三十二?即所謂
(一)發心為度一切諸眾生故。
(二)發心為令佛種不斷絕故。
(三)發心為持佛法不滅盡故。
(四)發心守護僧故。
(五)發心為施眾生聖法之樂。
(六)發心為諸眾生修集大慈,令眾遠離煩惱諸苦。
(七)發心修集大悲捨內外物。
(八)發心護持禁戒調毀戒故。
(九)發心修忍,破壞不忍、憍慢、惡心、顛心、醉心、狂心、放逸自在心故。
(十)發心精進為破懈怠畏退悔心,調伏懈怠諸眾生故。
(十一) 發心修定,為破亂心、狂心、妄念,為令眾生獲得四禪及八解脫,調伏欲界諸眾生故。
(十二) 發心修智破一切闇,真實知見入於法界。
(十三) 發心為知眾生平等無二皆一味故。
(十四) 發心為得無貪無瞋利衰毀譽,其心無二安住善法苦樂不動,為如是等護眾生故。
(十五) 發心為得無怖無畏,欲解甚深十二因緣離一切見。
(十六) 發心為欲莊嚴智慧,及以功德無有厭足。
(十七) 發心為欲不離見佛,常聞法故。
(十八) 發心為欲如聞而說。
(十九) 發心為得廣大法聚心無食吝。
(二十) 發心為欲讚歎淨戒,如聞而住,教化慰喻毀禁人故。
(二十一) 發心為破一切眾生七種慢故。
(二十二) 發心為知一切眾生上中下根。
(二十三) 發心為破諸魔惡業。
(二十四) 發心為施眾生安樂。
(二十五) 發心為欲壞破眾生所有眾苦,心不生悔。
(二十六) 發心為欲具足成就得佛法故。
(二十七) 發心為知有為之法,一切無常苦無我故,如已不離心無厭悔。
(二十八) 發心為樂修集一切助菩提法。
(二十九) 發心為見空無相願,以眾生故而不取證。
(三十) 發心為於雖畏諸有,亦護諸有。
(三十一) 發心為於見生死過,而不厭悔。
(三十二) 發心為於若近菩提受無上樂捨,是妙樂為眾生故受貧窮苦。
由此觀之,如是『三十二者』,即所謂菩薩之三十二寶心。是三十二發心之寶,悉無聲聞辟支佛心,是故菩薩名為寶聚。何以故?蓋『寶聚』者,謂珍寶之積聚也,以譬無上道。如同《法華經信解品》曰:「無上寶聚,不求自得。」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2年11月17日星期六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官網
【http://blog.udn.com/famscl 】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 http://blog.nownews.com/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mscl 】
【http://blog.youthwant.com.tw/b.php?bid=905 】
【 http://www.facebook.com/notes/me/#!/famscl 】
【http://blog.dreamhome.com.tw/blog.asp?name=famscl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