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新聞從業者自主

2008/1/18 | 作者: | 點閱次數:27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台灣媒體在一九八七解嚴後,可說是百花齊放,經過二十年的演化,出現了幾種令人憂慮的現象:一是掙脫了政治黑手直接對媒體的干預,但政治力卻化身為另一種操控形式。政客熟知媒體的特性,隨時設定媒體追逐的議題,掌控媒體的方向,利用置入性行銷花錢在媒體上為自己化妝。其二是媒體的徹底商業化,為了廣告的收入和發行量或收視率,犧牲正義及公平,競爭市場法則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遠離公平。

至於第三則是媒體向政治曲膝,政權不需公權力或槍桿子,一樣可以對媒體予取予。其四是閱聽大眾的低俗化及情緒化。西諺云,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政府。同樣的,有什麼樣的閱聽大眾,就有什麼樣的媒體。閱聽大眾喜好低俗的八卦,媒體自然要提供這些題材去迎合他們的胃口。其五是政治上的兩極化。媒體為了生存,必須擁有市場,兩極化的市場是固定的,無需太大成本就可以占有,想占有這兩極化市場的媒體,自然要危言聳聽、竭力嘶喊,也就顧不到理性與公正。

媒體的構成有三要素:一是閱聽大眾市場;二是出資經營的資本家;三是媒體工作者。此三者,有時想法一致,理念一致,產製的產品三方都能滿意。但有時想法並不一致,理念不盡相同。大致而言,資本家為了靠媒體謀取經濟利益或政治利益,往往會與閱聽者站在一邊,阿世媚俗,唯利是圖,而媒體工作者,多是知識分子,是較有歷史責任感的一群。他們往往希望將某些使命感溶入媒體,或因具有相當的學養,能認清世局未來的走向,也更想在媒體中扮演指導者的角色。惟此一使命感往往不被經營者所接受。這種內在的矛盾,充斥於我們的媒體。

西方的媒體也會面臨此一困境,最近梅鐸收購道瓊社改組華爾街日報,就遭遇到百年傳統的理念與商業利益衝突問題。過去華爾街日報的編輯部擁有百分之百的自主性,老闆不干預編務,使華爾街日報百年來在國際間贏得至高的聲譽。它不阿世媚俗,遵守新聞求真求實的信念,它不一定會賺錢,但卻是全球財經界的標竿。

然而梅鐸的理念並非如此,他要求市場化,同時也希望將政治傾向帶進報紙,不能苟同此一信念的員工必須另謀出路。他任命心腹人士出任總裁及總編輯,大方向就是向錢看。然而西方進步國家的媒體有一制裁機制,那就是工會組織。雖然工會不一定能扭轉經營者的理念,但工會卻可以保障員工的就業權,使諤諤之士多少在媒體中還可以有一些施展的空間。

如何爭取媒體從業人員的自主權,俾其最低的獨立評論權與報導權得到保障,同時,新聞工作者也應自律,以客觀、公正、真實為原則,進行報導與評論,才是掃除當前台灣媒體弊端之鑰。(五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