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寶鏡三昧歌〉簡介
〈寶鏡三昧歌〉是禪佛教曹洞宗祖師洞山良价的著作,我不準備探討這位悟道禪師的生平與開悟經驗,只想把重點放在這首詩歌本身。不過在講解之前,我先扼要敘述整首詩,並且釐清它在佛教史上應有的定位。

〈寶鏡三昧歌〉屬於中國禪宗的曹洞宗。日本臨濟宗與曹洞宗分別源自中國禪宗的臨濟、曹洞二宗。雖然中國禪宗與日本禪宗大致相同,我們卻不該認為它們完全相同。西元十三世紀,日本曹洞宗初祖道元禪師(西元1200~1253年)與臨濟宗的開山祖師榮西(西元1141~1215年),將曹洞宗與臨濟宗的禪法傳入日本;而在接下來的幾世紀期間,日本歷史與文化影響了臨濟宗與曹洞宗的發展。在這篇註釋中,我只談曹洞宗,因此難免會忽略其他宗派,但我絕無意輕視或貶低佛教其他宗派的重要性。

儘管曹洞宗是「頓悟」的宗派,卻非常強調哲理。《五家宗旨纂要》(西元1857年作,作者不詳)的第一章,提到臨濟宗與曹洞宗兩者間的比較。根據該文,如果只修行臨濟宗的方法,而不懂曹洞宗,那麼這個人就像禪宗所謂的「野狐禪」。
同樣地,假如只修行曹洞宗的方法,而對臨濟宗一竅不通,那麼這個人將迷失在教理之網中,迷失在文字與語言裡。因此要禪修成就,必須瞭解臨濟、曹洞二宗。假如能夠精通這兩宗,那麼自然也能理解禪宗的其他三宗──溈仰、雲門、法眼。過於勇猛地修學臨濟宗或曹洞宗可能很危險,但這項事實並不代表一個人一定要兼備臨濟、曹洞二宗的修學,而是點出這兩個宗派修行法門的不同。

野狐禪意指有一種人,他們讀了一些公案而無實際體驗,即宣稱不需要經典,不需要聽聞佛法,或甚至不需要修行方法。他們宣稱禪超越這一切,而且也相信自己不需依靠佛法就已進入禪境。有這樣愚癡觀念的人,其談話內容類似祖師大德的法語,但實際上他們並未真正瞭解,他們講的都是空談。

另外一種極端,是依循富含哲理的曹洞宗修行者,這種人並沒有參透此宗的教理,而是被語言文字所困住。

大部分的大乘佛教宗派都會借用其他思想學派的術語(諸如印度各傳統思想、道教、儒家等),來解釋禪的修行層次與觀念,尤其是曹洞宗。例如〈寶鏡三昧歌〉就借用《易經》中的一些觀念。

曹洞宗的教理很難深入,因為要透徹瞭解必須要懂得其他許多教派與思想傳統。如果對其他傳統的思想不熟悉,很難深入曹洞宗的教理。斷章取義的錯誤解釋也是一種危險,所以即使熟悉《易經》、道教、儒家的人也必須小心謹慎,他們還必須理解禪的基本觀念。假如禪修者不依照禪的教理,將會把道家或儒家的思想當作禪。因此,一個人在學習曹洞宗的教法時,必須要格外小心。

〈寶鏡三昧歌〉這個篇名值得特別注意。為什麼洞山禪師會談到寶鏡呢?佛教常以鏡子為象徵,經典中提到一面古鏡,年代極為久遠,以致完全被塵土覆蓋;此鏡非常古老,以致人們已經忘記自己擁有這樣的寶鏡。

有一則公案談到一對師徒行腳穿越一座山時,看到一群猴子,師父就說這些動物真可憐,因為牠們雖然身懷古鏡,卻在迷惑與無明中打轉。

《楞嚴經》也有一則故事以鏡子為象徵。有位女子某天早上醒來從鏡子裡看到自己的影像時,感到非常害怕,因為她不認識鏡子裡的人。過了一會兒,她才瞭解:「原來那是我自己的頭!」她揉一揉眼睛,再看一眼,但這回她的影像又不見了,情急之下,她瘋狂地四處搜尋自己的頭。

這兩則故事有所不同,但都用鏡子作為象徵。在女子與鏡中像這則故事中,鏡子是身外之物,她忘了自己的頭還在肩膀上,以為頭在鏡子裡面;實際上,她忘失了自己。在猴子的故事裡,鏡子指的是我們的真如本性,雖然我們從來沒看過這面鏡子,但它一直都存在。在〈寶鏡三昧歌〉中,鏡子象徵的涵義比較接近猴子的故事。寶鏡即是我們的真如本性,它之所以是「寶」,是因為不管它被隱藏、遺忘、塵封多久,都不曾失去映照的功能。

這面寶鏡不是普通的鏡子,因此這個比喻必須加以闡釋。普通的鏡子有一定的形狀與尺寸,還有正面、背面之分。但這面寶鏡沒有界限,無法以形狀、尺寸等加以界定。

早期有些禪師也用圓象徵此真如本性。歷來記載的公案經常描述師徒間的問答,弟子詢問禪師佛是什麼、自性是什麼,或是佛法的本質是什麼。對這類問題,有一次,一位禪師用手指圈成一個圓,然後作勢將它丟掉。還有一次,另一位禪師用手杖在地上畫了一個圓,然後把它擦掉。圓代表圓滿的東西,但這個象徵符號是有限的,因此禪師們畫圓之後又捨棄了圓。人不可執著教理,而分不清象徵符號與實相。圓與鏡都不過是真如本性的象徵符號而已,用以提示重點之後,就必須予以捨棄。

寶鏡是一種象徵,代表諸法的根本、一切眾生的根源、諸佛的本質。其他還有許多名詞、術語,也都用以指稱這同樣的東西。我會因應不同的時機,稱之為自性、清淨性或本性。
它在《華嚴經》中稱為「一真法界」,在《法華經》中稱為「真如一實」,《涅槃經》中名為「大般涅槃」、「祕密藏」或「佛性」,《楞嚴經》稱作「如來藏」,而唯識宗稱之為「阿賴耶識」或「大圓鏡智」。然而,最終要記住的是,這些都只是名相而已。

根據我們對「寶鏡」涵義的瞭解,似乎以「寶鏡歌」作為詩題就夠了,但洞山禪師卻將這首詩歌題為〈寶鏡三昧歌〉。在此詩題中,「三昧」就像「寶鏡」一樣,背後含有特別的意義。三昧是指寶鏡的力量,只有當一個人達到最深層的三昧時,這種力量才會顯現。到了這個階段,所有執著皆已脫落。這種力量表現在兩方面,它一方面袪除煩惱以自利,另一方面幫助別人發覺自己的寶鏡以利他。這就是寶鏡三昧,也就是寶鏡的力量。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