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法念處
文╱聖嚴法師
佛教中的「法」有兩種涵義:第一種是指所有心理與物質的現象,第二種是指佛陀的教法;「觀法無我」的「法」是第一種,也就是「現象」。確切來說,不只是物質現象,還有心本身的現象,而這包括心理活動、心理過程,以及心念的對象。
佛教認為念頭是存在於心中的現象,在一些佛教典籍裡,我們可以看到非常詳細的說明。譬如在瑜伽或唯識學派的典籍中,廣泛地探討心法,把所有的心理狀態劃分成不同的「法」,包括事件、活動及對象,讓我們對「心」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另外,阿毘達磨的原典,對「法」也有非常詳細的說明。事實上,這兩類原典皆把世間一切現象分成許多種「法」,其中對「心法」有非常詳細的解說。法念處不僅是要我們覺察內心生起的種種「法」,還要了知它們是如何引發我們的煩惱。因為我們把「法」及其所衍生的煩惱執為是「我」,一旦了解所謂的「我」不過是來自這些負面的心理狀態時,那就是在修習「法念處」了。阿毘達磨和其他原典對於各種「法」都做了詳細的說明,為了讓大家可以簡單地了解,我就只說明「有漏法」與「無漏法」。
「無漏法」是解脫法,是指智慧的心,非緣起法,也就是實證「無我」的法。而「有漏法」是緣起法,包括色法與心法。它們是因緣所生的心理現象,會產生變化、敗壞,是短暫、不長久的。而諸法所生的「漏」,即是煩惱。
凡夫只能了解有漏法,因為那是世間存在的現象,也是我們思考、回憶和體驗事物的方式。所有我們經歷的事物都離不開衰敗、變化與無常的命運。正因為它們是緣起的,所以我們所經驗的每件事都是由有漏法構成的。
你可能看過有人這一分鐘還在笑,下一分鐘卻在哭,小孩子通常都是這樣,參加禪修活動的人也會這樣。有一次,我帶了一盒巧克力來到我要拜訪的人家裡,那家的小女孩很高興,以為巧克力是給她的。當我告訴她這是送給全家的,她就哭起來了。大人也會這樣嗎?會。
所以,哪一個心是你?是快樂的還是難過的?假如那個快樂的心是你,為什麼有時候你會難過?假如你是一個永恆不變的實體,而且是難過的,那為什麼有時候你又是快樂的呢?事實上,我們所謂的「我」,是不斷依據自己心裡的狀態而時時在改變,無論在哪裡,都找不到一個永恆不變的我。一般人只要檢視自心的運作,就可以很容易地發現,一切現象裡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透過「心念處」,我們可以了解心的運作,從檢視自己日常的生活中,可以了解所有的「法」都是緣起、幻滅的,並沒有一個固定、永恆的本體,這就是諸法無我的意義了。但更重要的,還是要將對四念處的領會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問:觀無常時,要用理解力還是覺照力?
答:真正要了解無常並不是靠理解,而是要體驗的。「無常」不是某個可以拿來思考的東西,而是需要去實證的。如果想用理智來了解無常,可能還沒生起半點真實智慧就已經累垮了,因為它是要親身體驗的。例如,在痛的當下,你知道痛、體驗到痛,這與腦子中想著:「好!痛是無常,總會過去的。」並不一樣。這是一個從痛的過程中,去體驗、了知痛的無常,而不是腦子想著:「痛會過去的!」也就是說,你是用你整個身心、生命去了解當下所經驗到的事實,根本就是無常的。
(本文摘自:《三十七道品講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