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載-第三度到香港弘法
↑TOP
在紐約住到七月八日,又回了臺北,並且於九月中旬,第三度到香港弘法。

我跟香港的因緣開始得並不很早。從一九八八年開始,接受香港佛教青年協會的邀請和安排,於一九八八年七月十三、十四、十五日三個晚上,假香港北角的大會堂,做了三個晚上的公開演講。聽眾的人數一天多於一天,第一晚四百多人,第二晚七百多人,第三晚一千多人。因此,當地人士對於我演講的號召力,有了信心,所以希望我每年都能去為香港地區的四眾結一次法緣。因為我相當忙,沒有答應。隔了一年,由於該會的黃麗容居士和丁珮居士,再三地勸請,所以又在一九九○年十月的十七、十八、十九日三個晚上,假新界的「沙田大會堂」做了三場演講。每場聽眾一千至一千二百人。到了今(一九九一)年九月的十三、十四、十五日三個晚上,改借九龍尖沙咀文化中心,演講《心經》,每晚聽眾都超過兩千人。可以說我去香港弘法,一次比一次更受到當地人士的歡迎。

記得在一九五○到一九六○年代之間,臺灣的佛教文化及其各項的弘化活動,都還沒有形成風氣,尤其是臺灣的經濟條件和物質生活,比起香港,落後很多。我們在臺灣,看到從香港來訪問的法師、居士,都以一種仰慕的心情和他們接觸,因為當時的香港佛教界已經在辦小學、中學、醫院、墳場等,各項文教和慈善事業。

一九六○年代,如果我不是在山中閉關,幾乎也被香港的某一個道場,請去擔任佛學院的教務工作。從這一些角度去看當時香港的佛教,比起臺灣的情況,可以稱為生氣蓬勃,一片興隆的景象。尤其是香港的離島——大嶼山的佛教道風,在一九四九年之後,那是唯一保持著叢林規制和茅蓬修行的地方。當時臺灣有一位佛教徒的立法委員楊管北居士,不止一次地告訴臺灣的長老法師們,應該向大嶼山的道風看齊,並且主張臺灣也應該建立一個十方叢林的道場,那意思好像是要把中國傳統的佛教在臺灣復興。

事實上,時間一過已經三十年,大嶼山的道風依然如故,僧才的培養以及對香港佛教弘化事業的推動,並沒有如預期地那樣快速和有力。因為,從大陸去香港的長老及大德法師們,多已經凋零而走進了歷史,年輕的一代,還沒有能夠接替他們的地位。

相對的,在臺灣方面,倒是成長了幾個相當有影響力的團體和個人。特別是近十多年來,佛教界能夠配合著時代的步伐和社會的需要,除了通俗的演講,並且盡量運用各項傳播媒體,例如錄音帶、錄影帶、電視、電臺、報紙、雜誌等,全面推廣佛教的信仰和佛化生活的觀念。因此,像我這樣的人,在臺灣漸漸受到重視,連在香港也表示歡迎。那不是因為我的學問好,道德高,也不是因為我的辯才過人,而是因為我寫了幾冊深入淺出的書,以價售及贈送的方式流通海內外,普遍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那也不是我的文章好,而是現代人,真的那麼地需要用清涼的佛法,來滋潤他們每一個人的心田。因此就讓像我這樣的人,一天比一天地忙上加忙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