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大分寸與小格局
↑TOP
分寸,一種是主觀的分寸,這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因為每一種情況都有主觀的因素,所以是主觀的。另一種是公認的分寸,但不一定是合理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分寸要掌握得很準,根本不可能。
即使是法官判案,也不可能完全根據法律條文,有時也要用他自己的智慧,順情、論理、依法來判案子。法律條文雖是客觀的、公正的,但有其成文的時代背景,不見得完美無缺。因此當事件發生時,往往不能夠全部套用法律條文,而是要用智慧來衡量,因此,分寸要掌握得準確是很困難的。
如能有這樣的認識,就不會苛求他人要與我們有相同的分寸。如果有這樣的涵養,那麼,就已經掌握住分寸了。這就是智慧的分寸。有智慧分寸的人,一定不會與他人喋喋不休。
掌握智慧的分寸
如果能夠認同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分寸,就能夠認同我有我的原因,他有他的原因。譬如屬下與長官吵架、夥計與老闆吵架,都是沒有分寸的,但是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小孩子為什麼要與父母吵架?太太為什麼要與丈夫吵架?這都有它的原因。雖然有時候講不出來,但只是無法用適切的語言來形容而已。因此,對人的要求,不要用自己的尺寸來衡量,不要非要求他人和自己相同不可,要有雅量、要有一顆寬宏的心來容納異己。
不管是一家之長,或是公司的老闆,如果要扮演好自己擔任的角色,那就不要以自己的尺寸為尺寸,也不要以某人的尺寸為尺寸;不要先為他人預設框框或模式,而要為他人保留成長、發揮的空間。這樣一來,隨時隨地都會有新境界出現。
無論是家庭也好,公司也好,為避免上下顛倒、倫理混淆,公司制度、規章、紀律失衡,在小分寸之上,仍需要有大分寸。也就是要掌握大的原則、大的規範,它是用來維繫組織、家庭的。換句話說,制度是可以改的,例如法律是必要的,可是法律條文也常常會因時、因地、因需要而改變;約束是要有的,但不是永遠不變,要能通權達變。
所以,當在大方針、大分寸之下,拿捏得穩,那分寸就可大可小。如果老是斤斤計較於小分寸,緊緊守住小格局,就不能有充分發展的空間了。
不傷害人的分寸
至於每個人要如何守好自己的分寸?當與人相處時,凡事要謹慎,不說無理的話,不做無理的動作,心中要少一點邪思、邪念。只要和倫理道德、因果關係相違背的,以及損人不利己的念頭、事情和話語,都要少想、少做、少說,這也是做人的大原則。
如果能在不傷害人的原則下與人相處,這就是分寸。明明知道一句話說出來會傷別人的心,會讓對方覺得受到很大的委屈,又何必說出來?
一般人總覺得話說得愈狠、愈重則愈有力。其實講重話要像使用馬刺的作用一樣,馬刺不是要使馬皮破血流,而是要讓馬產生警覺心,這叫作忠言逆耳。
不過,忠言逆耳倒也不是要達到怒罵人、侮辱人的程度。忠言只是讓人感受到:「好在你當時說我一下,讓我有所警覺,否則今天可能會有麻煩。」這就叫作分寸。但如果樣樣都說好,那就是鄉愿了。鄉愿也不算是有分寸。
(原載《天下》雜誌一八○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