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載-四無量心,真菩薩行

聖嚴法師

慈悲喜捨,稱為四無量心,又名四等心,又名四梵行;是十二門禪中的四禪:

1.慈無量心能與樂。
2.悲無量心能拔苦。
3.喜無量心見人離苦得樂而生喜悅。
4.捨無量心即捨如上之心不好執著,又能怨親平等,捨怨親想。

以此四心普利無量眾生,能引無量福德,故名無量。平等利益一切眾生,故名四等心。此四心依四禪而修,修之得生梵天,如三果聖人,故云四梵行。一般凡夫,只能修布施生欲界天,若修四無量心,則能近於解脫,得生色界第四禪的五淨居天,以能捨故,做無相布施。

一般人講布施多著重物質上的行善,而佛法講的布施,範圍相當廣大,慈悲喜捨四個字,都在布施的範圍內。重要的是在布施之後,自己不但要把布施一事忘掉,也不去想布施的原因或布施的對象,即布施之事以及布施的心,全都要放下來,這才是真正的布施。

有「慈悲」才會布施,而布施不著相,就是「喜捨」。

八風吹不動的工夫

毀譽不動如須彌,於善不善等以慈,心行平等如虛空。(〈佛國品〉第一)

「毀」是詆毀、誹謗、侮辱,「譽」是讚歎、讚譽、榮譽。許多人都會有榮、辱兩種不同的遭遇,而心裡不可能不動;但做為一個修行佛法的菩薩行者,對於或毀或譽是不會計較的。如是為了眾生得利益,就算自己得下地獄,也不會在乎。為了眾生得利益之作為,也可能讓人讚歎,那是他人之事,與自己無關。例如去年(1993)一年我得到三個全國性的大獎,有人問我得獎之感想,我答以「淡而無味」。

雖然我這個受獎人,對有獎、無獎,了無差別,可是我的弟子們以及認同、贊成並協助我們的人,則感覺非常有意義。因此,得獎和頒獎,還是件很有意義的事,也是值得讚歎和鼓勵的好事。

毀、譽對我而言,不必放在心上,可是給了我的獎勵,我應該說:「謝謝鼓勵!」而我也受之無愧。因為這是經過非常慎重地評審之後,所做的選擇;如果我說受之有愧,就像在說他們頒獎頒錯了人,那就對不起頒獎的單位和團體了。

如果我的心裡,因得獎而覺得飄飄然,自認了不起,那就錯了,這不是一個法師應有的心態。然而我是否真的心無所動?也還沒到這個程度,我還是有一點點的喜悅之感。喜悅什麼呢?喜悅行善還是有許多人讚歎鼓勵的,表示我們這個社會、這個人間,還是有希望得救的,我當為此感到歡喜。

「不動如須彌」指的是心的情況非常穩定,像一座大山那樣地持久、穩定。「須彌」是佛經傳說中的一座大山,它是世界的中心,山頂與天相連,山腳是整個世界的基礎,所以須彌山如天之長、如地之久,是永恆不動的,日月地球的天體世界,則是繞著須彌山而運行。這句話是形容一個修行菩薩道的人,心要安定得像須彌山一樣,才算工夫,也就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八風吹不動的工夫。

「無量」即是大

「於善不善等以慈」,對於行善的眾生,固然要關懷他們,至於行惡的眾生,亦應同樣給予關懷。「慈」以現在的名詞解釋就是無條件的關懷,關懷不應有親疏遠近之分,應該怨親平等。例如在監獄中的受刑人,雖曾做過壞事,卻是需要我們用佛法去關懷。

「心行平等如虛空」,是說依我們的慈悲心,產生了慈悲的行為,平等幫助了許許多多的人,但是心中無罣無礙,沒有一點自認為做了好事的痕跡和想法。「心行平等」也是直心之意,直心行道,就是心行平等,普遍平等地對待一切眾生,而行一切布施,布施之後,心中了無一物。這是真正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事實上就是用四種大平等心、大智慧心、大慈悲心,平等對待一切眾生,行大布施。四無量心是配合四禪所修的梵行,但也正是大菩提心的內容,成等正覺的基礎。因為「無量」即是大,若能修成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就是大雄大力的佛陀了。

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眾生,來生其國。(〈佛國品〉第一)

如果我們希望人間淨土在我們面前出現,只要自己能夠練習著修行四無量心,我們的面前及周圍環境就是佛國淨土。如果能夠恆常修持四無量心,在成佛時,周遭將都是修行四無量心的眾生,生到我們的國土中來。以此標準看,說是容易,但也十分困難。

因為我們一念清淨,一念即見淨土,十念清淨,十念即是淨土,念念清淨,念念皆生淨土。只要一念與佛的慈悲喜捨心相應,我們眼前所處的世界即佛國淨土,此時所見之眾生,將都是修四無量心之眾生。這是修行者自心世界的經驗,只要修行,就可兌現,故說容易。若待以修持功德願力,以修行四無量心而成就了佛國淨土,來利益眾生,那是果位上事,相當地難。

諸位不妨試試容易的一種,你自己修持四無量心,將會發現你四周,也或多或少有人在修此法。反之如果你的慈悲喜捨之心生不起來,一則不易成就佛國淨土,二則即使佛在面前,亦見不到佛。(摘自《修行在紅塵》之第五講《維摩經》與慈悲喜捨)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60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