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般若經發達的史要

↑TOP

  原始佛教代表的經典,就是《阿含》與《般若》,也就是實有與空觀的兩大思想。佛滅後六、七百年,中天竺進步派的大眾部龍樹、提婆出世,倡導實相大乘教。佛滅後八、九百年,北天竺保守派的上座部無著、世親出世,倡導緣起大乘教。兩系大乘教在時間上只相隔一、二百年的前後,兩系的不同,實受保守與進步思想的影響。中天竺的大眾部空觀思想大乘化後,即中天竺大乘中觀派。北天竺的上座部實有思想大乘化後,即北天竺大乘瑜伽派,這是印度佛教兩大學派。前者以龍樹《中觀論》為中心,在空間上分攝宇宙萬有實相為目的。但大眾部的空觀思想,只是般若實相價值的一面,或為通達實相的初步,故應以中道實相為正觀。此實相論系,若三論、天台、禪等都屬於這一系統。後者以彌勒《瑜伽論》為中心,在時間上以探求宇宙萬有的根源,以究明萬有生滅緣起的真相為目的,這是緣起論系,是繼承北天竺實有的思想。例如《俱舍論》、《唯識論》、《大乘起信論》,都為緣起論系的代表。《俱舍論》遠承《阿含》小乘有部經典。《唯識論》、《起信論》、《解深密經》、《華嚴經》、《楞伽經》、《勝鬘獅子吼經》等,為繼承彌勒的《瑜伽論》,及無著的《攝大乘論》等。故要了知中、北二天的大、小乘系統,在思想內容上可分為:空宗中觀派實相論系與有宗瑜伽派緣起論系兩大系統。《般若心經》無疑地屬於前者實相論系。
  漢譯諸品般若,總共七百四十七卷,以玄奘法師所譯六百卷《大般若》為最鉅。般若系的經典傳入中國,始自漢靈帝時代,竺佛朔、支婁迦讖譯出《道行經》為始,即所謂《小品般若》。曹魏朱士行繼起於西域于闐抄得般若正品梵書九十章,著人送回中土,由無羅叉、竺叔蘭等譯出《放光般若》,即所謂《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文殊般若》等先後傳譯,這都屬般若系的別譯。至唐貞觀十九年(六四五年),玄奘法師從印度回國,始傳譯全部般若,名《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略稱《大般若經》。《大般若經》表面上看似一部經典,實際是編纂各種般若的集大成。將以前的舊譯諸部般若再為新譯。玄奘法師的六百卷《大般若經》,以四處十六會分類而組成。以往的舊譯諸部般若,僅有《仁王般若》及《般若心經》二部不在其中,其餘各種般若都攝於十六會《大般若》中。般若諸部原本的大部分,現仍存於印度、尼泊爾,梵本《十萬頌般若》、《八千頌般若》、《二萬五千頌般若》等可為其代表。《十萬頌般若》相當《大般若》第一會(從第一卷至四百卷)。  《八千頌般若》相當《大般若》第四會(從第五三八卷至第五五五卷共十八卷),分《小品般若》、《道行經》等十二譯。《二萬五千頌般若》,即《大般若》第二會(第四○一卷至第四七八卷共七十八卷),分譯為《放光般若》、《大品般若》等。故新譯《大般若經》與舊譯諸部的代表,以及現存原本大體都經譯出,這可供般若史家做為研究的資料。
  前面說過,《般若經》屬於中天佛教系統代表的經典,依其內容,作前後比較的研究,其發達過程,顯然易見。《般若經》屬進步的大眾部系統的空宗,中觀派屬實相論系統大乘,於此可發現般若次第發達的經過。《般若經》原本有數部,都經別譯。《大般若經》分四處十六會,但其前後思想不同。各部各會並非一時成立的,傳有「二十二年般若談」之說,所以《般若經》的思想發展,有「原始般若」、「小乘般若」、「大乘般若」,以及「密教般若」等次第分別。要而言之,以歷史觀點考察各種般若成立的前後,《大般若》第一會為最原始的,次為第四會,即《小品般若》,有原始的面貌。然後是第二會,即《大品般若》,故說《大品般若》為《小品般若》註解的敷演,應為《小品》之後所成立。其餘諸會即《文殊般若》等都為《大品》以後成立者。第四會《小品般若》,為佛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即具壽善現所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