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之意義

釋迦牟尼佛始建僧團,從五比丘到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常隨眾弘化,就此展開一缽千家飯的出家生活。出家僧影由印度走入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中國雲南,袈裟如陽光普照,形成南傳佛教的獨特風光。北傳佛教則從中央亞細亞傳到中國、西藏、韓國、日本、越南,僧眾帶領著人們耕耘心田。近代僧影更由東方走進西方,十方大眾皆有緣親近僧寶。

出家相對於在家,是出離了世俗的家。出家具有三種意義:一是出眷屬家,二是出煩惱家,三是出離自我中心,以第三種最為重要,因為要能放下自我,才能提起眾生,與佛法相契,自利利人。

佛教需要僧人以出家的生活方式修行,有三個原因:

一、為了生脫死出三界

三界本身就是在煩惱的生死裡,出三界才真正是離開煩惱,這是出家的目的,因而有出家生活的要求。

二、為警世導俗

讓迷戀世間五欲的人們,能夠警醒無常,修學佛法。

三、為佛法住世

佛教需要建立僧團,以能穩定長久地開展弘揚佛法的任務。

世間如此眾多信仰,選擇於佛教出家的目的,對自己是求解脫生死,對他人是為警世導俗,對佛教則為住持弘揚。如果出家而不自求了脫生死,毋須出家;出家而不警世導俗,有違佛法化世精神;出家而不住持佛法,有負佛法大恩。

因此,出家並非消極厭世、棄世,而是持戒離欲以出世,發願度眾以入世,實踐願行以化世。入世、化世並非戀世,而是奉獻生命以佛法感化大眾,不再迷失自我,從而淨化社會、淨化人心。出家人的入世、化世,是實踐佛陀的度眾本懷,是成就人間佛教、人間淨土,所以是入世重於出世,利他重於自利,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皆離苦。

隨著全球化時代來臨,無論是經濟、戰爭、汙染等問題,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如何轉危為安,需要出家人以心靈環保和佛法修行,為徬徨的人們提供安心之道,指引希望所在,讓無論是戀世、厭世、入世或出世的人們,都能從佛法找到生命的答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