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云何為『菩薩瓔珞心無所著』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瓔珞心無所著』?依《菩薩瓔珞經》開示:菩薩

  1. 當分別三世之法,解知無二無我無人,及諸境界虛無所有。
  2. 若見有來,則是報應緣起之法,無起無滅乃應道教,計聲有音,音無形像,分別文字斯皆無實,一切明達靡不通暢。
  3. 瓔珞真實無虛,亦無罣礙,除去陰蓋悉無所有,若建所施在在所欲,設不有建斯應施度,心懷謹慎棄眾不可。
  4. 持此心者乃應戒律,達了諸法自然無住亦無本際,勤修思惟建立處所,精進禪思攝身口意,慧明自曜去眾穢行,乃應智慧。
  5. 復知神通所及得其報應,以其天眼便得徹視,皆由修奉施行禁戒,恒順正見無所毀犯,修法瓔珞致天耳聽。
  6. 念行勸助因發道意,或復成就識念神通,憶過去世皆悉自然,為生類故積功累德,每自剋責不及彼證,懷來神通變化無極,捨諸識著思惟禪定平等無二,斯解因緣報應之果,以慧神通消滅眾垢。
  7. 因其三昧究暢聖法,而不二入盡諸有漏,不失道意使人修德,加慕世俗布施之德,雖有施恩不望其報,令無數人喜樂務法,能知一切靡不通暢。
  8. 能使奉行菩薩之法,皆由精進不興懈怠,慈愍護彼一切成就,用眾生故不惜身命,不貪己身珍寶之貨,所生之處因奉道義,前人所求亦無疑難。
  9. 聞慧信施不有猶豫,所行言教悉共信用,如來至真無所罣礙,所行寂靜亦無放逸,堅固忍辱而樂閑居,復化眾生自責不及,禪思脫門正受不亂,恒遊神通以自娛樂。
  10. 復以無極光明之勳適時隨宜,分別一切章句義理,消滅諸患無所藏匿,恒常一心開道聖慧,示無數人報應之果,眾德具足,以勇猛力不為所侵。
  11. 解了三世都無所有,去來今事無有增損,然後乃應智度無極,以能布施自發道意,欲使眾生一切普安,自散諸結不患己身。
  12. 若人杖捶悉以能忍,亦化他人令行忍辱,具眾德本加以專心,修諸佛教勸諸生類,出家學道自觀惡露萬物不淨,輒厭惡趣功勳究竟。
  13. 所行善業其心悅豫,智慧深達而不懷恨,篤信禁戒自致善德,復以和心慚愧不惑,常御神志不執麤獷。
  14. 思惟地獄湯火痛苦,歎天受福無極之樂,寂然無憂無復貪欲,有所惠施自去三想,心不猗內不受外塵。
  15. 修行道法眾望休息,分別智慧自悟其心,空無想願建立脫門,除去顛倒無所傷害。

               由此觀之,如是『十五者』,即所謂菩薩瓔珞心無所著,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瓔珞』者,取菩薩以十德莊嚴其體之義。又『菩薩十德』者,即謂菩薩善知法義、能廣宣說、處眾無畏、無斷辯才、巧方便說、法隨法行、威儀具足、勇猛精進、身心無倦、成就忍力。又『心無所著』者,謂菩薩心不執著塵染也。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7912日星期二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