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為了鍊心,鍊心為了修慧
我們可以通過禪定與智慧法門的修持,來鍛鍊我們的心。從文字或者是理論上的分析,我們先把心當作是一個精神的個體來看待,再從不同的角度及層次去剖析它。佛法談到心識的問題時,一定是以哲學或心理學的角度去剖析它。依哲學的角度看,修行必然是通往解脫道,修持一定是趨向出世間法門的。
當我們往內心觀照時,會發現心的作用的確是這樣。我們內心有種種的煩惱,一旦某個念頭生起來時,發現它的確是一股驅動的力量、一個煩惱。經典、論典能夠周詳且細膩地剖析有情心識的作用,乃是因為結經造論的祖師大德們是真正通過自己內修的工夫,把內心的種種情況一層一層地剖析;他們也可能是在修學過程中,從其他有情心識的活動及心理的狀態去了解、分析。
佛法談到修心時,會偏向於心識的一種分析,甚至偏向唯心觀,畢竟修行離不開調心、修心和鍛鍊心。明白修行的重點在於修心,我們就先從「有」的角度去分析它,把它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然後再往深一層去分析、理解它,甚至看出它是本性空寂、因緣和合的一種作用。當然,這就牽涉到解脫道的修學了。
不過在修行的過程裡,我們仍然從「有」的角度出發。比如禪七開始用功時所用的數息法,我們要有一個能數的念頭,這個能數(觀)的心是心識作用裡的一部分,還要有一個所數的呼吸及用來數的數字,就構成一個方法了。我們在數呼吸時,是緣著呼吸進出的一種觸覺上,當覺察呼吸出去了,我們才數它。
當我們開始專注數息時,可能會發現能數的念頭散亂而沒有力量,很容易被其他的念頭拉走,這是因為我們的前五根習慣攀附於外在的五塵,然後把訊息傳入意識去,產生一種熏習的作用。這個進出的作用非常快速,比如把眼睛一張開,我們對於所看到的東西,當下就會做出一種反應。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它已經過好幾層的作用了,可是我們卻感覺到非常快速,而且沒有間斷。
人的心識有一種持續的作用,在每個剎那的持續過程裡,它非常快速地產生內外來回的運作,這就會觸動了內心許許多多的心所法,有些心所法是比較強而明顯的。比如看到一杯水很想喝,可是又想到這杯水是不是別人的?在這個過程裡,可以覺察到想喝及不能喝兩個比較強而明顯的念頭,而這兩個念頭實際上是由許許多多小的念頭組成的。
我們前五根所緣的作用是當下的,當一個外塵與根相應時,在這個剎那,作用就生起來了。可是我們的意識作用可以緣過去、緣現在、緣未來,所以接觸了之後,意識就開始做思考、分析。比如有人罵你,你一直把它記在腦海裡。也許那已經是多年前的事了,時間已經流轉了,當時罵你的因緣也已經離散了,可是你還把它留在意識裡一直熏習,你就苦惱了。如果你經常喜歡攀附外塵,也很喜歡強烈的感官刺激,當然你的意識活動就愈趨強烈、粗糙。一旦靜下心來用功,你的意識層裡的作用卻還很活躍,使你無法專注,很快會被許多妄念拉走,不斷地緣過去、緣現在、緣未來。
當我們開始調心時,會發現原來心並不是一個作用而已,而是一組一組的作用。假如我們時常往外攀緣,讓心活躍慣了,便無法馬上把它拉回來,所以要鍛鍊它。我們用一個方法扣緊它,讓一些我們不要的活躍性作用慢慢地清理掉。因此,我們仍然把心當作是一個個體,先提起一個能觀的作用,提起一個比較粗的念頭,專注在一個固定的外塵上。比如我們用功時,當眼根隔絕了外在的色塵,耳根的作用就比較強,我們可以依耳根去專注外在的聲塵。
實際上我們可以依前五根來修行,因為前五根的作用包括在心識的作用裡,但是五根容易攀附於五塵而引發內心的種種煩惱、欲念。若依身根所觸的外塵來修行,我們可隨時隨地用功,專注在呼吸進出的觸覺上,慢慢地讓心穩定。開始時,也許妄念會比正念、專注的念頭多,我們覺察了,但是不去分辨它;分辨和思考,會觸動我們內心貪與瞋的煩惱。如果覺察不到它,則表示我們是處在愚癡、昏沉或是缺少警覺的狀態。我們必須不斷地讓念頭專注,不斷地清理一些妄念、雜念,也不斷地讓自己的心安住在更深細的狀態。
經過鍛鍊的心能夠發揮無限的力量與作用,但這也只是整個修行過程的一個部分而已,它不是修行最終的目標。我們只是依這個禪定法門,不斷地鍛鍊我們的心,讓其力量凝聚起來,再依它來起觀想,一層一層地把內心的煩惱斷除。只要最根本的貪、瞋、癡煩惱斷除了,一切問題就解決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