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寶住三昧』

 

    眾所周知:『菩薩摩訶薩』者,具名菩提薩埵摩訶薩埵。菩提薩埵作道眾生,新譯曰覺有情。摩訶薩埵作大眾生,新譯曰大有情。求道果之眾生,故云道眾生,求道果者通於聲聞緣覺,故為簡別於彼,更曰大眾生也。又菩薩有中高下之諸位,但為示地上之菩薩,更曰摩訶薩。如同《佛地論》曰:「菩薩摩訶薩者,謂諸薩埵求菩提故。此通三乘,為簡取大故,須復說摩訶薩言。(中略)此通諸位,今取地上諸大菩薩,是故復說摩訶薩言。」《法華嘉祥疏》曰:「摩訶薩埵者,摩訶云大。十地論云:大有三種。願大行大度眾生大。薩埵云眾生,即大眾生也。(中略)摩訶薩者簡異二乘,亦求小道,今明求於大道,故名大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寶住三昧』?依《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開示:若有菩薩摩訶薩欲令佛寶種性不斷,法寶種性僧寶種性不斷絕者,修集起生八十種寶。何等八十?所謂

  1. 不忘一切智寶之心。
  2. 不捨離於志意寶心。
  3. 不捨修諸善根寶心。
  4. 不捨堅人寂定寶心。
  5. 生起一切布施寶心。
  6. 不悕望報清淨寶心,迴向菩提故。
  7. 莊嚴身寶心,滿三善故。
  8. 莊嚴口寶心,離四過故。
  9. 莊嚴意寶心,捨離無明愛恚見故。
  10. 持戒不毀不穿不壞不缺寶心,不穿不壞不缺不污戒莊嚴故。
  11. 無惱害寶心,於諸眾生意平等故。
  12. 柔忍寶心,能忍難事故。
  13. 不憂身命清淨寶心,淨菩提故。
  14. 無愛恚寶心,無高下故。
  15. 堅固牢強莊嚴寶心,無憂慮故。
  16. 一切所作成就寶心,無慢緩故。
  17. 堅固念慧進入寶心,能善修集助菩提法故。
  18. 起禪解脫三昧寶心,得心自在故。
  19. 集法寶心,集自財故。
  20. 聞正法已能持寶心,得無畏故。
  21. 不吝法寶心,心無吝故。
  22. 不期利養說法寶心,捨離惡欲不望報故。
  23. 修正念寶心,正流趣故。
  24. 如所聞法成滿寶心,如聞行故。
  25. 智觀寶心,降伏智故。
  26. 大慈寶心,化眾生故。
  27. 大悲寶心,觀眾生故。
  28. 大喜寶心,愛樂法故。
  29. 大捨寶心,諸法寂故。
  30. 不厭生死寶心,集諸善根故。
  31. 化眾生寶心,不住自樂故。
  32. 四攝寶心,為攝法故。
  33. 起神通寶心,一切神通現變化故。
  34. 善知識寶心,為聞法故。
  35. 離惡知識寶心,集善根故。
  36. 為一切眾生正修寶心,如涅槃故。
  37. 離諸一切結病寶心,入一切眾生所志欲故。
  38. 於一切法生藥想寶心,寂諸病故。
  39. 善修學習無慢寶心,知大人法故。
  40. 滅憍慢寶心,於諸眾生謙卑下故。
  41. 無幻偽寶心,無諂誑故。
  42. 和敬寶心,令法久住故。
  43. 護法寶心,報去來現在諸佛恩故。
  44. 知恩報恩寶心,親友究竟故。
  45. 不望報寶心,無所親故。
  46. 常出家寶心,不忘所作故。
  47. 愛樂寶心,護白淨故。
  48. 聖種少欲知足寶心,集持戒故。
  49. 莊嚴一切頭陀功德寶心,於諸眾生無有過故。
  50. 少欲知足寶心,慧無足故。
  51. 獨處寶心,身意寂靜故。
  52. 求法無厭寶心,滿相好故。
  53. 莊嚴集智無厭寶心,斷諸一切眾生疑故。
  54. 念佛寶心,不離見佛故。
  55. 念法寶心,不離聞法故。
  56. 念僧寶心,不退菩薩僧故。
  57. 念戒寶心,不捨菩提心故。
  58. 念捨寶心,捨結使故。
  59. 念天寶心,繫在一生補處菩薩地故。
  60. 義辯寶心,覺一切義故。
  61. 法辯寶心,不壞法界故。
  62. 辭辯寶心,覺了一切諸音聲故。
  63. 樂說辯寶心,悅可一切諸眾生故。
  64. 得陀羅尼寶心,隨所聞法不忘失故。
  65. 依義寶心,知文字實性故。
  66. 依智寶心,知識如幻故。
  67. 依了義經寶心,於了義中無違諍故。
  68. 依法寶心,覺了人實性故。
  69. 觀一切行無常寶心,不住一切三界中故。
  70. 觀一切法無我寶心,我及眾生俱無我故。
  71. 觀於涅槃寂靜寶心,究竟寂靜故。
  72. 觀空無相無願解脫門寶心,入甘露門故。
  73. 觀一切法無生寶心,得無生法忍故。
  74. 見一切法如幻如夢如焰如影如響如水月寶心,不住諸見故。
  75. 順因緣法寶心,離斷常見故。
  76. 離諸邊見垢穢寶心,離於二故。
  77. 入無二法門寶心,覺一道故。
  78. 離一切行寶心,至正位故。
  79. 正觀法位寶心,一切法平等故。
  80. 集助一切菩提法寶心,覺了一切諸佛法故。

        由此觀之,如是『八十者』,即所謂菩薩摩訶薩寶住三昧,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三昧』者,梵音sama%dhi,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譯言定,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心定於一處而不動,故曰定。正受所觀之法,故曰受。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調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於法之依處,故曰正心行處。息止緣慮,凝結心念,故曰息慮凝心?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想證得『歡喜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之果位,就時間而言,至少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至如同『十一、十二』之月亮,將圓未圓(因八地以上菩薩摩訶薩為『十三、十四』之月亮,而佛陀之福慧圓滿如『十五』之明月),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 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證得如同『初地(歡喜地)』以上菩薩摩訶薩果位,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直至成就『佛道』為止。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744日星期二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