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158)

  釋迦牟尼佛在本經一開端,「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這就是穿衣吃飯,每天上班工作的意思。佛的工作就是出去托缽。我們穿衣吃飯,一切工作全用觀照功夫。穿衣,不著穿衣的相;吃飯,不著吃飯的相。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切隨緣,就自在,此即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很莊嚴、很慎重,認真的做,一點都不馬虎。穿衣,衣是乾乾淨淨、整整齊齊,讓人看了起恭敬心;吃飯,有威儀,吃得很規矩,講求衛生,保持身心健康。最好吃七分飽就夠了,狼吞虎嚥的相不好看,也不衛生。吃飯有吃飯的規矩。從前一舉一動都有規矩。「而生其心」是說這些,佛菩薩一舉一動,都為世間人作好的榜樣。

  我們既然發心學佛,就要學佛菩薩的生活,學佛菩薩怎樣過日子,也要為一切眾生作好榜樣。在家庭,是一家人的好榜樣;在社會,為一切眾生作好榜樣。學佛就是把我們從前凡夫的生活,六道輪迴的思想拋棄,過佛菩薩的生活。我們以大菩薩的思想,自行化他,自度度他,這樣學佛才能得真實的受用。

  《金剛經》教我們從根本修。根本是心地,心要真誠、清淨、慈悲。「應無所住」即是清淨;「行於布施」即是大慈大悲。布施涵蓋一切法,包括我們整個日常生活。所以,大家不能把經文錯會了,以為行於布施,只是到寺院捐一點錢,那就大錯特錯。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到那裡捐錢,他每天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這就說明,行於布施就是日常生活。

  「布施」是捨,是放下,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樣樣放得下,事事看得破。「行於布施」即是作好榜樣給世間人看,讓世間人生羨慕之心,接引他來學佛。所以,佛法是師道。

  中國與印度都很重視尊師重道,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我們看《大藏經》,釋迦牟尼佛沒有拉信徒。不但釋迦牟尼佛沒有拉信徒,釋迦牟尼佛的學生也沒有在外頭拉信徒。學生是自己來求學的;那有老師去找你,決無此理。

  一般人怎麼知道釋迦牟尼佛有如此好的德行,應當去跟他學?方法很多,就是佛的弟子們,作學生的一定要把老師的道德學問對外宣揚。宣揚的目的,不是要人對老師恭敬、供養;是讓真正發心求學的,知道應當跟誰去學。所以,學生有義務宣揚,但是不可以拉人。用什麼方法宣揚?方法很巧妙,就是自己修持。你修得好,人家問你從那裡學來的;你便將老師介紹給他。他若真發心,自己就去學了。

  由此可知,我們學佛,皈依三寶,或者受了五戒、菩薩戒,要做得很如法,讓鄰居、親戚朋友看到你,對你生恭敬心!要讓人明瞭,學佛就會幸福,就會快樂;學佛就會身體健康,就會相貌圓滿,這是很吸引人的。用這種方法宣傳佛教,替佛招生。所以,不是勸人,而是用實際行動接引眾生。

  在言語上就是讚歎。譬如開講經時,我們要唱「爐香讚」,這是讚佛的,不是以此供養佛。這個讚就是招生的,讚歎佛的智慧,讚歎佛的德能,讚歎佛的慈悲,讓別人聽了覺得佛這麼好,我們應該親近他。是故「讚」要唱得莊嚴,字正腔圓,讓人聽得很清楚。唱讚的用意是使沒有學佛的人聽到之後,知道佛有如此大的智慧,這麼好的學問,使他感動而來親近。佛門招生自有一套方法,這就是不捨眾生,就是大慈大悲。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 佛教居士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