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
一、明心見性
今天我要與諸位「談心」。心是我們的主人,在宗教上、哲學上、心理學上各有不同的解釋方式,我則只談佛教的、禪宗的心。
諸位一定聽說過「明心見性」這句話。「明心」究竟明什麼心呢?它指的是本來就有而人們卻沒有見到,本來存在而人們沒有感覺到,本來處處都是現成的人們卻不知道,人們時時都跟它在一起卻沒有發現的那個「心」。所以這個心與心理學所講的心不同,也與精神不同,是有功能但無法形容,有力量但無法衡量,這就是人人本具的心,又叫作「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是什麼?我們現在世間上所見你我的面目都不是本來面目,父母所生的都是假相,而且凡是能夠呈現出來的現象都是暫時的幻境,不是本來面目。
昨天有一位大學教授跟我說,曾經有一次他突然念頭一轉,覺得自己失落了,世間也不存在了,但發現自己還是好端端地在那裡,能夠走路、吃飯、動作。他問我這是什麼?我沈默以對。我不能告訴他這也是心的現象,雖不是明心見性的心,但已有些相近,如果我為他多作說明,會使他的妄念馬上生起,連帶著很多問題就產生了。
所以我只說:「不錯啦,你要能夠保持它,但不要執著它,像這種情況能夠持久的話,對你很好;但若執著它,覺得這個東西很好、這個境界實在太好了,希望常常有,那大概就會消失了。」這聽起來有點「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捉摸不定。其實,心並不是捉摸不定,它本來就在那裡,不需要捉摸,一捉摸、一追求,它就遠離了,因此心可以叫作「清淨心」、「本來面目」,甚至叫它什麼都可以。
在禪修營中,我告訴大家在自我的成長之後要有自我的消融;自我消融就是將自我中心、自私的執著心,從淡化而變為不存在,消融之後,這個清淨心才能出現。
二、貪心與願心
今天早上我接受華視新聞的採訪,記者問我:「人的貪心從那裡來?人的貪心對我們的世界、社會有什麼不好?因為貪,所以才會努力,因為貪,所以需要不斷成長,為了貪,所以必須爭取,才能成功,貪為什麼不好?」
這個問題問得很有道理。我回答說:「『貪』的意義要看是否有『私我』在其中?若有,便會為自己製造困擾,也為社會大眾帶來麻煩。如果沒有私我的成分,那不但會為自己帶來智慧、福報、功德,同時也會為社會、眾生帶來幸福、光明、祥和,那是非常好的。」
因此,有自我中心的貪,叫作「煩惱」;沒有自我中心的求,叫作「悲願」,而不是貪了;願眾生都能離苦,願眾生都能得樂,願眾生都能離煩惱而成佛,已不是貪心而是悲願。更進一步說,為了眾生的「需要」而努力經營製造、取得,那叫作願心;為了個人的「想要」而巧取豪奪,那就叫作貪心。
「想要」的東西是無止盡的,而「需要」的東西是有限的;為了眾生的需要不是貪,為了個人的需要則是帶著貪的成分,因為涉及自我的利益。
因此,貪可分成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有我的,叫作貪心;第二個層次是無我的,叫作悲願。如果是貪心,則不能明心見性;如果是悲願,則與明心見性相應;如果願心中帶有私心,便是不清淨的,還是貪心而不是明心。
想要立刻把貪心去掉,是很困難的;要立刻明心見性也很不容易。但話說回來,明心見性也並不是難事,就看你的心能不能轉貪心為願心。例如,人人都是貪生怕死的,那便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煩惱心;但是,地藏菩薩卻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雖也有個「我」在那裡,但那是悲願心的我,而凡夫貪生怕死的我便不是悲願心了。
如果提得起悲願心,就不會貪生怕死,生死的問題就不存在了。可是要凡夫一下子就不貪生、不怕死,是很不容易的。歷史上記載,文天祥寫〈正氣歌〉時充滿浩然正氣,隨時都可以為國家、民族而死,但真正上刑場時,也是相當痛苦的。英雄豪傑口中說捨生取義,但真正付出這麼大的代價時,仍以為是非常悲愴、悽苦的事。
如果是一位菩薩,為了救千萬的眾生而奉獻出自己的生命,是不會有煩惱的。為什麼?因為他很清楚,這件事是非常值得的,而且死了以後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了,那樣的死亡,只是成佛之道的一個過程、一個階段,因此能夠心平氣和,而不會產生對生的貪戀、對死的恐懼。
三、平常心與智慧心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會遇到風險,政治界有風險,工商界有風險,工作中有風險,家庭裡也有風險。如果說我們隨時隨地準備著面臨風險,任何事情發生都不用興奮,不必恐慌,好的事情很好,不好的事情也不意外,這就叫作「平常心」;平常心和「無心」相應,也和「本來面目」的心相近。
平常心就是對任何事的處理、應對,不以得失、多少、成敗作考量,而只考慮能不能做、該不該做、可不可以做,做了之後,當有問題發生時,也都能履險如夷,從容處置了。
上星期我在臺中遇到一位在工商界很有成就的大老闆,我對他說:「你的成功真不容易啊。」
他說:「也沒有什麼啦,只要努力就好。」
我說:「努力不一定能成功。」
他說:「對,很多人埋頭苦幹,苦了一輩子,也沒弄出什麼名堂來。努力不一定就能成功,但是不努力也不行。」
我說:「努力還要加上運氣,運氣很重要。」
他說:「對!對!運氣不好,你再怎麼努力也是沒有用的,不過運氣好不好,有時候也要看有沒有眼光。」
我告訴他:「眼光就是你的智慧,運氣是你的福德。如果只是自己一個人空想:我的眼光很遠,心量很大,那是沒有用的,一定要有機會才能成功;這個機會、運氣就叫作福報,也就是福德因緣。」
其實,能有眼光、智慧,也是一種福報,而且每個人的程度不一樣,這都與自我中心的心有關。
自我私心強烈的人,很可能有成功的機會,但不是可大可久,尤其在有成功的機會時,會不擇手段地搶、爭、奪。他本身好像是成功,但從長遠考量,對社會大眾都有損害,所以他個人的成功,也不能永保。
要讓自己成功也使社會得益,這才是真正的成功。因此,要想眼光遠大先要將我的私心淡化,做事會比較順利,就算不順利也會逢凶化吉。否則,遇到逆境便在痛苦中掙扎,遇到順境時飄飄然,以為自己的能力很強,能一手創造天下,具有這種心態的人,會讓與他在一起的人都跟著倒楣,因他沒有智慧,也就沒有福報。唯有悲願是無盡的、是無我的、是永遠成功的。
四、以無心為心,便是成功的心
禪修的心是以無心為心,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裡的「無心」,指的是沒有一般的期待心,所得到的結果反而是很好的。倒是期待心強的人,容易出問題。
然而,無心是不是什麼都不管呢?不是,這個無心是不夾帶自私自利的清淨心。以無私的心來做事的話,一定比較客觀,也比較會成功、比較能持久,至少事業不成功但做人已成功,表面不成功但內心已成功。
曾經有人問我說:「法師!現代人都追求成功,每個人都希望成功,這種心態對不對?能不能每個人都會成功呢?」
我說:「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第一,追求成功是對的,要不然為什麼釋迦牟尼佛鼓勵我們要成佛,因為成佛就是圓滿的成功。然而,是不是人人都能成功呢?釋迦牟尼佛說眾生都能成佛,所以人人也都一定能成功。」
他又問:「成佛要好久好久才能成功,普通人要多久才能成功呢?」
我說:「一秒鐘也能成功,一分鐘也能成功,一生之中也能成功,累生累世累劫也能成功,人人都能成功。」
他很不解:「人人都能成功,這是什麼意思?很多人根本名不見經傳,苦苦惱惱一輩子,怎麼是成功呢?」
我說:「你聽說過『心安理得』嗎?一般人以為不做虧心事就能心安理得,其實光是不做虧心事是不夠的,還要與人為善、與人為樂,才能心安理得。」
不要把「成功」看作是我現在掌握著我的錢、我的名、我的位、我的權。有的人錢越來越多,內心的煩惱也越來越多;名氣越來越大,困難也越來越多;地位越來越高,麻煩也越來越多;權勢越來越膨脹,內心的痛苦也越來越增加。
如果不善於處理自己,隨時會痛苦,有錢會痛苦,沒有錢也會痛苦,有地位會痛苦,沒有地位也會痛苦,有事業會痛苦,沒有事業也會痛苦,那就正如佛法所說的「苦海無邊」了,這種人雖然讓人羨慕,卻稱不上是成功。
但如果說「金錢是萬惡,名位是腐敗」,這種說法也未必是對的。名利權位勢力,未必是壞事,但看是如何得來的,如何運用。例如:我現在為辦教育就需要錢,問題在於如何要錢?要來做什麼?要不到時又怎樣?如果以悲願心來經營,就是明心見性的清淨心;如果以自私心來經營,就成了貪心和煩惱。
因此有大名氣的人,不一定是成功的;沒有名氣的人,也不一定是不成功的。而且涓滴成河,每一滴水都是河的一部分,聚沙成塔,每一粒沙都是塔的一部分;故也可知,一分鐘有一分鐘的成功,一個時間有一個時間的成功,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成功,一生有一生的成功,關鍵就在於當下、現在。
因此我不斷告訴修行禪法的人,要「腳踏實地,步步為營。」要踏踏實實活在現在,現在是最重要的時刻,把握現在、運用現在是最重要的。
五、自我的肯定、成長、消融
我在法鼓山 的禪修營中,經常強調自我肯定、自我成長,但自我成長之後則要自我消融,人格的昇華,便為清淨心的完成。
成功或失敗,不可以有形或無形的名利權位勢力作衡量。你們看我與諸位將來誰先成佛?你們可能認為不是我的徒弟,一定是我先成佛,其實不一定。在馬拉松賽跑中,經常原本領先的人,過了一陣子卻落後,而原先落後的人又領先了,一前一後交錯不已。所以在修行時,不要看其他人是不是比我跑得快、修得好,不要介意誰先誰後,及時全力以赴才是最要緊。
從這個角度來看,與人計較長短、高下、成敗,都是不正確的。因為他人的成功有他的條件、因素,不要用我們自己的條件、因素跟別人比,而是要增長自己成功的條件,促成自己成功的因素。為了要有更多的付出,我們必須要有更多的進步,這是自我肯定、自我成長。
我的一生,一向不存與別人比較高低大小的心,我走在人家後面時,不覺得丟臉,我走到人家前面時,不以為成功,人家趕過我的時候,我不需要覺得難堪。
天地之大,能夠讓我們開發的領域,太多太多了,需要我們奉獻智慧和願心的地方,太多太多了,何必一定要在同一條窄路上跟人家拼得你死我活。
但是,不比較並不是停頓,而是走出自己的新路來。如果你走的路是別人也能走的,這表示這條路沒什麼了不起;如果你走的路別人趕不上,那你就真正成功了,在這種不比較的心態中,你的自我也就真正消融了。
生命之中,什麼樣的情況使我們痛苦煩惱,什麼樣的情況使我們愉快自在,那就要看我們的心,是處在什麼樣的情況。如果我們有主觀的實力及客觀的條件,而不好好運用,那就是浪費了自己的生命,辜負了大好的因緣。
最後我要強調,我們既生為人,便是責任重大,尤其現代人所遭遇的困擾,比古人更多,對這個世間所應負的責任也更重大。
目前的世界,人口增多而土地並沒有增大,問題複雜而人類的智慧並沒有比過去高明,反而對這個世界的破壞更快、更大。因此,我們更應該以無我無私的悲願心,共同來成長自己、為他人奉獻,這個世界的未來才會改善。
如果人心不能扭轉,不能從貪得無厭、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心,轉變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悲心、願心,則世界的前途非常悲觀,我這不是危言聳聽。因此,我們不只要提高警覺,更要大聲疾呼,把我們的心轉變過來,共同奉獻於這個世界,這也就是法鼓山 所提倡的「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一九九四年四月十六日,法鼓山 社會菁英禪修營聯誼會開示,單德興、朱書瑩整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