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何克服恐懼

 

 

 

一、為何會恐懼

  煩惱障和所知障這兩種障礙害我們生生世世過苦日子,在六道還繼續不斷在造業,所造之業,善業少、惡業多;善業的力量薄弱,惡業的力量強大,將來死了以後你到哪裡去投胎?「強者先牽」。你的業力當中哪個力量最強,牽引著你去投胎。想到這些,能不驚心動魄嗎?能不恐懼嗎?

  修行在哪裡修?就是我們從早到晚,面對著一切人事物修清淨心、平等心、智慧心、慈悲心。離開境界,你到哪裡去修學?必須對著境界「歷事練心」,我們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經歷就沒有智慧,鍛煉如如不動。對於外面境界不起貪愛、不生瞋恚,清楚、明瞭,不愚癡,從這裡斷貪瞋癡,成就戒定慧。所以我們要過戒定慧的生活,如果再去過錯誤的生活,前途就一片黑暗,災難臨頭當然會恐懼、害怕。

二、如何克服恐懼

  要怎麼辦?佛法能幫我們的忙,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都是利益眾生之事,要隨緣隨分盡心盡力去做;凡是傷害眾生的事情決定不能做。你要知道原則,就是斷惡修善,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用功夫。這一個念頭起來,想想是善還是惡,佛許不許可起這個念頭?所以經要熟,我們初學在日常生活當中不離這個標準。如果你覺得經論太多,記不住,佛講的最簡單的「十善業道」,只是第一福裡的第四句,我們不妨從這一句下手,漸漸把境界提升,要鍥而不捨,勇猛精進。比「十善業道」稍微詳細一點的是「淨業三福」。三福雖然只有十一句,意境之深廣,可以說包括整個佛法,可以稱它作佛法的大總持法門,從初發心一直到無上道都不離開這十一句。你能夠如理如法修學,心自然就清淨。我們要知道從哪裡學起,決定不能離開智慧。智慧的最初方便是什麼?現代人所講的理智,你要常常保持理智,保持頭腦的清醒,不可以感情用事;理智的對面就是感情,感情是迷邪染。理智雖然不是覺正淨,它與覺正淨相應,不屬於迷邪染。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能夠有理性,這是最初方便。

  在當代,更應當重視德行,走佛菩薩的路、古聖先賢的路決定是安全,不會有錯誤。沒有災難,常常想著有災難我怎麼辦,心理上要有準備,災難來就不害怕恐懼了。遇到災難,我們習慣了清淡的生活,會感覺日子很好過,平平安安度過。所以我們並不害怕、不恐懼災難,加功用行。治本是修清淨心、慈悲心,治標,可以用一些宗教儀式來做祈禱,也有效,可以把災難減輕推遲,那不是究竟的方法。究竟方法是真修、真幹,斷惡修善,災難就永遠遇不到。

  小本《彌陀經》說,無論哪一個世界、哪一類眾生,只要念阿彌陀佛,就得一切諸佛的護念。功德有多大?你念其他佛菩薩名號,或者念一切神咒、經典,可以得到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護念,決定不可能得到一切諸佛護念,唯獨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能得一切諸佛護念。這一些理跟事我們知道之後,受持這一部經,修學這個法門,信心才真正堅定,無論什麼力量誘惑威脅你,都不會動搖,也不會恐懼。為什麼?有諸佛護念。既然有諸佛護念,你就會聯想到無量菩薩、無量天神必定護持。

  我們明白了道理,有沒有覺悟?沒覺悟。沒有覺悟,明白了管用,我們的苦難的確會減少很多,對苦難不恐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的苦逼到身上來,身體也不是真的,就不會有那麼多痛苦了。愈分別執著愈痛苦,分別執著淡,痛苦就減輕了。能夠作如是觀,你對於身心、對一切的身外之物,所謂我跟我所,會看得很淡薄。你懂得是假的,不是真的。

  在恐懼的心態中念佛能往生嗎?重大災難帶給世人岌岌可危的恐懼之感是普遍存在的。不驚不怖,永遠保持靜定、冷靜,你才有智慧,智慧才能化解問題。如果心慌意亂,災難還沒來,你先嚇死了,就跟癌症一樣。癌症與普通感冒差不多,癌症百分之九十是嚇死的,不是病死的。如果他得病,醫生告訴你存活期只有一、二個月,他聽了不在乎,再不去想病了,也不想去治病了,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念了幾個月,再去檢查,病沒有了。什麼原因?念頭轉變了,這就是以心控物。你不能想它,愈想愈麻煩,你不想它的存在,不想它好,也不想壞,全部不要想,它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你看把念頭一轉,轉到阿彌陀佛那去了,阿彌陀佛是最好的念頭,最壞的念頭忘掉了,根本不理它,很快帶病毒的細胞就恢復正常,用意念!所以念頭主宰一切。你要是真正通了、明白了,能夠保持青春常駐。別人碰到我頭一句話問,你怎麼樣保養身體的,為什麼不老不病?我說我沒有想到老,也沒有想到病。為什麼?我沒有醫藥費,生病就往生了,我也不要住醫院,醫藥費布施掉了就不會生病。你們要買醫藥保險,準備醫藥,肯定生病,要不然那筆錢怎麼花?你看身體健康時就想到病了,就保壽險。還沒有老就想到老了,能不衰老嗎?我們什麼念頭都沒有,每天就是讀經、講經。我們沒有老病的念頭,天天在等阿彌陀佛來接。我們留在這世界是替阿彌陀佛工作,往後還能活多少年我也不知道,就一樁事情,做好榜樣,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因此在初學階段,大乘不能不讀,特別是發心從事弘法利生,我們不但要讀,還要契入。契入就是古大德常講的「隨文入觀」,展開經卷,隨著經文的教誨轉變我們的觀念,就叫隨文入觀。入是契入,入的意思把「信解行證」全都包括了。入是證,你怎麼能證?當然你有行。觀念改變就是行。怎樣改變觀念?道理明白了,理解了;你怎麼會明理的?相信佛的教誨。佛所說的教理行果,我們學生能做到的信解行證,這就轉境界了,這就是隨文入觀的意思,得真受用,這是真修行。修行的法門無量無邊,這是教下真正修行的方法,經卷一展開,入佛的境界。入境界最重要是保持,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能夠保持而不失,那就是不退轉,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本事學到了,什麼樣妖魔鬼怪也不會恐懼,我們有能力幫助他們同成佛道,大圓滿的解決。這是佛教導我們的,這才是真實、究竟、美滿。

  ——恭錄自淨空老和尚講演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